使用了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的燕麥種子以后,王根栓樂了。“用當地的土種,畝產對付收獲300斤左右。如今與民豐種業公司合作,畝產提高到了500斤”,撫今追昔,這位當地著名的莊稼把式對分享到產業鏈上的利潤贊不絕口,“從前我就是種自己吃的,現在以保護價賣給企業。從前老鄉們只會搓莜面吃,現在企業開發出了燕麥香米等系列營養套餐。從前每畝地的效益不到兩百塊錢,現在達到了六百快錢。”
王根栓的家鄉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宏盤鄉靳家村,土地貧瘠,氣候寒冷。別看全年平均氣溫只有零上1.3度,卻是燕麥種植的黃金區域。當地老鄉稱燕麥為“莜麥”,情有獨鐘。“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蕎面餓斷腰”,莜麥成了他們解決溫飽的主打口糧。“由于沒有龍頭企業在種植技術、良種、標準化、產業化上的帶動,燕麥種植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察右中旗扶貧辦副主任王云告訴記者,“民豐種業進來之前,就像一首歌里唱的,‘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收獲著微博的希望’,全旗還有8376人需要產業化扶貧。旗里與民豐公司合作,對種燕麥農戶每畝給30塊錢的良種補貼,公司還以高出市場25%左右的價格敞開收購,不僅使戶均增收1500元左右,察右中旗還形成了“一縣一品”,開始打造‘燕麥之都’。”
距燕麥產業園百里之外,是民豐種業的另一個良種產業板塊——“國家馬鈴薯種薯種植與儲運綜合標準化示范區”。民豐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文昌陪同記者走進“馬鈴薯研究中心”,仿佛走進馬鈴薯的“成長隧道”:瓶瓶里的嫩苗蒼翠欲滴,盒盒里的良種五彩斑斕,倉庫里的鮮薯一片金黃。“我們這個種植資源庫就培育了520個品種、1000多個植株,有博士3人、高級職稱10人,完全可以稱作馬鈴薯行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張文昌對企業精準扶貧充滿信心,“公司在集寧、四子王旗、卓資縣和察右中旗擁有具有國際先進技術的馬鈴薯智能倉儲庫34座,總倉儲能力達到11萬噸。不僅每年為農民提供優質脫毒種薯7萬噸及相應技術服務,還利用倉儲設備開展代儲、收儲業務,為貧困農民解決了銷售難、倉儲難的突出矛盾。”
四子王旗忽雞圖鄉麻黃洼村的范存明過去一直種“克新一號”馬鈴薯,但是市場價格不理想。改種民豐薯業的“夏波蒂”良種以后,適合炸薯條,效益馬上提高了一大塊。“民豐公司不僅常年為貧苦戶提供種薯,還聘請專家深入田頭分散培訓,”范存明正是在科技培訓中知道了馬鈴薯最忌連作、迎茬,“燕麥是馬鈴薯輪作物的最佳選擇。民豐公司實施的‘馬鈴薯+燕麥’雙輪驅動,為改善地力、增加收入上了雙保險。”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的一組數據表明,公司成立8年來,流轉土地10萬畝,遍及烏蘭察布市的各個旗縣以及錫林郭勒盟的太卜寺旗、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包頭市達茂旗等地,每年支付農民地租約2500萬元,支付給農民用于收獲馬鈴薯的臨時工費約700萬元,支付分選馬鈴薯的臨時工費約300萬元。至今已累計為貧困戶提供種薯15000噸,價值3000萬元。發展燕麥訂單14000畝,燕麥種植戶畝產值增加500元。累計幫扶貧困戶2000多戶,使他們在馬鈴薯、燕麥兩粒良種中收獲了脫貧的希望。(中國經濟網 記者 陳力、通訊員徐亦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