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魯政字〔2016〕196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附件: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6-2020年)
山東省人民政府
(此件公開發布)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法院,省檢察院。各民主黨派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
(2016-2020年)
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為推進我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現種業強省目標,制定本方案。
一、種業發展現狀
山東是種業大省,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6億畝左右,糧、棉、油、菜等用種量約18億公斤。多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發展現代種業的政策措施,為我省農作物種業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提供了堅強保障。
(一)新品種水平顯著提升。省農業良種工程、國家種子工程等一系列種業項目的實施,不斷提升我省新品種水平。自1982年實行品種審(認)定制度以來,全省共審(認)定農作物品種1581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我省培育的小麥品種“濟麥22”連續多年為全國第一大品種,小麥品種“煙農999”創造了畝產
(二)種業企業優勢初步顯現。通過不斷加強科企合作,相繼建成一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優秀品牌,企業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持證企業321家,省級以上發證企業173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3億元。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中國蔬菜種業信用骨干企業”,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三)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先后建成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9個、省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40個,區域試驗體系不斷完善。建成部級、省級種子質量檢測中心11個,檢測手段不斷增強。海南種子繁育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升,育種單位達到50多家,面積超過2000畝。
(四)政策支持體系基本確立。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多項支持種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我省農作物種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傳統種業正加速向現代種業轉型升級。面對種業發展新形勢,我省雖然具備一定優勢,但差距依然很大,建設現代種業的任務艱巨而繁重。
一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全省開展育種科研的種業企業不足30%,年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遠低于大型跨國種業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且育種方法、技術和設施設備比較落后。總體上看,大企業不大不強,綜合競爭力、引領帶動力不突出;小企業不專不精,專業程度不夠,產業鏈服務能力弱。
二是科研與生產脫節。育種研發與實際應用有較大差距,育成品種同質性多、突破性少。現有技術成果轉化率低,缺少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的機制和平臺,高效的現代商業化育種體系尚未形成。
三是基礎設施和裝備落后。大多數區域試驗站、展示示范點、良種繁育基地、種子質檢站等基礎設施差、儀器設備落后,抗風險能力弱,遠不能適應種子質量檢測、品種試驗展示和供種保障要求。
四是管理體系弱。全省各級種子管理機構人員少、經費不足、手段落后的問題比較普遍,尤其是縣級機構人員嚴重不足,大多數不具備種子質量檢測能力,嚴重影響了種子監管和服務水平。
二、發展思路及目標任務
以保障糧食安全、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通過加強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公益性研究條件建設、種子生產基地建設、管理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提升種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切實增強種子監管服務能力,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根本、資本為紐帶、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體系,鞏固和發展山東農作物種業在全國的優勢地位,實現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跨越。
到2020年,全省農作物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省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種業企業競爭力明顯提升,建成一批農作物商業化育種中心,種業企業每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達到6%以上,“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達到15家,骨干企業省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建成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種業創新人才團隊;良種貢獻率明顯提高,培育一批適合現代農業生產需求的突破性農作物新品種,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種質資源創制及開發利用、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等取得明顯成效,成果轉化能力和品種研發支撐能力顯著提升;供種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建成標準化種子生產基地152萬畝,海南種子繁育基地1000畝,基礎設施和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建立健全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網絡、展示示范網絡、種子質量檢測體系和綜合信息網絡平臺,實現“互聯網+種業”融合發展。
三、主要實施途徑
為了實現我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啟動實施“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升工程”,深入實施省農業良種工程,重點加強商業化育種能力建設、育種支撐體系建設、種子基地建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和市場監管能力建設,加快推動實現山東種業的轉型升級。
(一)加強商業化育種能力建設。支持具有研發能力的種業企業進行產品創新,扶持優勢種業企業建立科研機構和研發隊伍,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先進育種技術、育種材料和關鍵設備,按照市場化、商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支持企業建設國家級、省級育種創新平臺,開展育種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更新改造。支持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合作育種,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從事商業化育種。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品種為主線的聯合攻關模式,健全多元投入、資源共享、收益分配的運行機制,加快選育適應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突破性品種。
1.建設糧、棉、油、菜、果等農作物商業化育種中心25個。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小麥商業化育種中心4個 |
種業企業 |
1.種質資源引進與創新。 2.先進技術裝備引進。 3.改善新品種選育條件,提高新品種選育手段,逐步實現田間育種機械化、智能化。 4.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創制能力建設。 5.建立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交流合作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
|
|
玉米商業化育種中心8個 |
||
|
棉花商業化育種中心3個 |
||
|
花生商業化育種中心2個 |
||
|
大豆商業化育種中心1個 |
||
|
水稻商業化育種中心1個 |
||
|
蔬菜商業化育種中心5個 |
||
|
水果商業化育種中心1個 |
種苗企業 |
1.種質資源引進與創新。 2.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裝備引進。 3.改善新品種選育條件,提高新品種選育手段,逐步實現田間育種機械化、智能化。 4.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創制能力建設。 5.建立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交流機制和資源共享機制。 |
實施進度:2017年建成10個商業化育種中心,2018年至2020年建成15個商業化育種中心。通過中心建設帶動,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
2.育種目標。以“高產優質、抗逆廣適、適宜機械化”為主攻方向,培育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水稻等農作物突破性新品種25個;以“優質、專用、高抗、耐貯”為主攻方向,重點培育生產性能和主要經濟性狀超過進口品種的設施專用蔬菜新品種10個以上。
(1)玉米。重點培育生育期100天左右,產量潛力畝產
(2)小麥。重點培育產量潛力畝產
(3)棉花。重點培育高產、廣適,纖維品質優良(纖維長度
(4)水稻。重點培育生育期140-150天,米質達國標Ⅱ級以上,抗2-3種以上主要病蟲害,早發性好,對光溫反應遲鈍,抗倒伏,耐鹽堿,高產、優質、多抗、廣適、適宜機械化生產的中早熟水稻品種3-5個。培育生育期120-125天,適宜魯南和魯西南稻區直播種植的早熟品種2-3個。培育香米、有色米、優良食味米等特色專用品種2-3個。
(5)花生。重點培育生育期140天左右,種子休眠期40天以上,畝產潛力
(6)大豆。重點培育生育期105天左右,畝產潛力
(7)蔬菜。重點培育一批耐低溫、耐弱光、抗病,高產、優質的設施專用蔬菜品種,適宜脫水、速凍、保鮮、調理的加工出口專用品種,培育具有嫁接親和性、共生親和性好的砧木品種。到2020年,實現自主研發品種占80%以上。
(8)水果。培育抗逆性適應性強的蘋果、梨、桃、櫻桃等主要水果的矮化砧木;豐產優質、抗裂果、易著色的大果型紅色品種;特殊營養功能的保健型品種;加工專用品種等。
(9)茶樹。培育適應山東茶葉主產區栽培的抗寒性適應性強、高產優質、具備加工中高檔茶葉的無性系品種。
(二)加強育種支撐體系建設。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點開展育種理論、共性技術、種質資源挖掘、種子生產加工和檢驗技術等基礎性研究,以及企業參與度低的常規作物育種等。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建立健全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管理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庫。建立現代育種技術平臺和種子科學平臺,實現公共資源的共享利用。
1.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在全省范圍內構建公益性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健全低溫種質庫、種質資源圃、試管苗庫、超低溫庫等非原生境保存體系,推進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原生境保護區建設。開展種質資源全面鑒定和綜合評價,圍繞優異資源的重要性狀開展精準鑒定與功能基因挖掘,建設區域性種質資源數據庫、信息共享與利用平臺,加強種質共性信息、特性信息與圖像信息的數字化表達與共享管理,提高種質資源的利用效率,為種質創新提供基礎支撐。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設 |
農業科研、教學單位 |
完善種質資源保存中期庫1個,建設資源繁種鑒定基地1處(綜合)、試管苗庫2個、種質資源圃4個(3個果樹、1個藥用植物)、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區2處(東營、濟南)。 |
|
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評價鑒定 |
農業科研、教學單位 |
新收集保存作物種質資源2000份以上,山東特色作物種質資源200份以上,引進國外優異種質資源200份以上。新評價鑒定種質資源2000份以上,篩選優異種質資源200份以上。 |
|
農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庫與共享服務系統構建 |
農業科研、教學單位 |
建設50種作物的種質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共享種質資源信息4000份以上。 |
實施進度:
2016-2017年,建設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包括種質資源繁種基地1個、低溫中期庫1個(綜合)、試管苗庫2個(甘薯、馬鈴薯)、種質資源圃4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區2處,初步搭建起集中保存與原生境保護互為補充的高標準、多層次保護體系。新收集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1000份以上,山東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200份以上,引進優異種質資源100份以上。
2017-2020年,新收集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1000份以上,引進優異種質資源100份以上,新鑒定農作物種質資源2000份,篩選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200份以上。建設與資源保護體系相配套的種質資源數據庫和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實現入庫資源的高效共享。
2.科技平臺建設
(1)開放式育種生物技術平臺建設。以現有的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為基礎,集成生物技術領域的人才、設備、資金等優勢資源,在省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具備條件的種業企業建設完善2-3處育種生物技術平臺,對全省種業企業和研發單位開放使用,為種業企業和有關單位提供技術和人員培訓,重點開展農作物產量、品質、抗逆、資源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狀遺傳機理、生物功能基因組學以及蛋白質組學研究,開發雜種優勢利用新途徑與新方法,完善快速DNA指紋檢測技術,加強分子標記及輔助育種、超純克隆系、單倍體育種等關鍵生物技術研究。
(2)種子科學平臺建設。以現有的種子相關研究平臺為基礎,在省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種業企業建設完善1-2處種子科學平臺,加強現代農作物種業相關技術研究,突破生物制(繁)種與種子(苗)質量控制關鍵技術。重點開展農作物種子親本保純及種子繁育貯藏技術、品種特性保持、新型作物不育系與強優勢雜交利用、作物機械化制種、種子烘干加工包裝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快速DNA指紋檢測、信息化質量控制等新技術研究,建立農作物種子質量標準化、信息化控制體系。
(3)主要農作物品種表型鑒定中心建設。主要負責對新品種(系)進行生物(如主要病蟲害)和非生物(倒伏、鹽堿、干旱、低溫、高溫、重金屬等)脅迫鑒定,適時開展諸如脫水速率、成熟期等性狀的鑒定。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開放式生物技術平臺建設 |
省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種業企業 |
建設2-3處,主要完善生物技術平臺所需儀器,開展關鍵育種技術研究,對全省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開放使用,為種業企業和有關單位提供技術和人員培訓。 |
|
種子科學平臺建設 |
省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種業企業 |
建設1-2處,主要完善種子科學平臺,加強現代農作物種業相關技術研究。 |
|
主要農作物品種表型鑒定中心建設 |
農業科研、教學單位 |
在省內東部、中部和西部各建設1處,建立固定基地,配置所需設備(田間管理、風力模擬、人工降雨、病原接種、數據采集等),制定鑒定標準、方法和程序,為育種企業和研究單位提供材料鑒定。 |
實施進度:2016-2017年建成生物技術平臺2處,種子科學平臺1處,品種表型鑒定中心2處。到2020年,共建成生物技術平臺3處,種子科學平臺2處,品種表型鑒定中心3處。
(三)加強種子基地建設。按照農作物種植區劃、優勢區域布局和生產實際,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的種子生產基地,配套建設和改造升級一批現代化種子生產加工中心,提升良種的生產和加工能力。在海南省新建核心育種繁育基地1000畝,增強海南種子繁育科研能力。
1.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扶持流轉土地規模大、有自有品種的優勢種業企業,在省內建設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等農作物種子標準化生產基地152萬畝,其中株(穗)行圃2萬畝,原種生產基地30萬畝,良種生產基地120萬畝。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小麥種子生產基地40個 |
種業企業 |
采取填平補齊原則。 田間工程:土地整平、深松、培肥30000畝(含株(穗)行圃、原種田),水渠、田間道路、打井及配套等。 土建工程:種子常溫庫、曬場等。 儀器設備:種子檢驗儀器、種子成套加工設備等。 |
|
花生種子生產基地12個 |
種業企業 |
采取填平補齊原則。 田間工程:土地整平、深松、培肥10000畝(含株(穗)行圃、原種田),水渠、田間道路、打井及配套等。 土建工程:種子常溫庫、曬場等。 儀器設備:種子檢驗儀器、種子成套加工設備等。 |
|
大豆種子生產基地3個 |
||
|
棉花種子生產基地5個 |
||
|
水稻種子生產基地3個 |
||
|
玉米種子生產基地5個 |
||
|
蔬菜種子生產基地6個 |
種業企業 |
采取填平補齊原則。 田間工程:土地整平、深松、培肥5000畝,水渠、田間道路、打井及配套等。 土建工程:種子常溫庫、曬場等。 儀器設備:種子檢驗儀器、加工設備等。 |
|
水果良種苗木繁育基地4個 |
苗木企業 |
采取填平補齊原則。 田間工程:土地整平、深松、培肥2000畝,水渠、田間道路、打井及配套等。 土建工程:種子常溫庫、曬場等。 儀器設備:種子檢驗儀器、加工設備等。 |
|
茶樹無性系良種苗木繁育基地2個 |
苗木企業 |
采取填平補齊原則。 田間工程:土地整平、深松、培肥1000畝,水渠、田間道路、打井及配套等。 土建工程:種子常溫庫、曬場等。 儀器設備:種子檢驗儀器、加工設備等。 |
實施進度:
2016年開始實施,每個項目建設期限2年。
2016年,15個小麥、5個花生、1個大豆、2個棉花、1個水稻、2個瓜菜、1個水果、1個茶樹基地立項建設。
2017年,15個小麥、5個花生、1個大豆、2個棉花、1個水稻、2個瓜菜、1個水果、1個茶樹基地立項建設,對完工項目進行竣工驗收。
2018年,10個小麥、2個花生、1個大豆、1個棉花、1個水稻、3個玉米、2個瓜菜、1個水果基地立項建設,對完工項目進行竣工驗收。
2019年,2個玉米、1個水果基地立項建設,對完工項目進行竣工驗收。
2020年,對完工項目進行竣工驗收,做好種子生產基地項目總結工作。
2.海南種子繁育基地建設。在三亞建設1000畝科研育種基地。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南繁科研育種基地1000畝 |
省海南種子繁育工作站 |
承包期12年土地租用費補助。辦公和科研設施 |
實施進度:2016年立項建設,2018年竣工。
(四)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健全品種試驗網絡,提高試驗裝備水平,實現試驗操作機械化、數據采集自動化、數據處理智能化。加強新品種展示示范,提高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入戶率。建立種業綜合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種子質量可追溯、種子信息可查詢、信息數據可共享。建立省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
1.品種區域試驗站建設。在全省建設40個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鑒定)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裝備條件。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站40處 |
省農作物新品種試驗承擔單位 |
1.區域試驗站試驗用地50-100畝,能保證長期不改變試驗用途,能夠代表當地生產水平,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排灌方便,旱澇保收。 2.改造品種試驗所需的考種室、曬場、種子倉庫、農機具庫等以及配套田間設施。 3.購置小區試驗專用的播種、收獲、脫粒機械及田間小氣候觀測、水分測定、試驗數據處理等相關儀器設備。 |
實施進度:2017年年底前建成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30處,2018年至2020年建成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10處。
2.品種展示示范體系建設。全省設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中心126處,其中省級2處、市級17處、農業縣(市、區)107處,每縣(市、區)發展帶動中心鄉鎮新品種展示示范點3處、村級示范戶30個,構建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新品種展示示范體系,形成以縣帶鄉、以鄉帶戶的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示范、推介新渠道。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新品種展示示范中心126處(省級2處、市級17處、縣級107處) |
種子管理機構 |
改善提升品種展示、示范基礎設施和條件。保障用于土地、農機具租用,種子、化肥、農藥、用工、水電等投入,制作展示標牌、組織觀摩培訓等支出。 |
實施進度:
2016年,在73個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產能縣建立展示示范中心,開展新品種展示示范。
自2017年起,在全省126處展示示范中心全面啟動實施新品種展示示范。在已啟動的73個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產能縣展示示范中心的基礎上,每縣建立中心鄉鎮新品種展示示范點3處、村級示范戶30個,展示示范到村到戶,基本形成覆蓋省、市、縣、鄉、村的全省五級新品種展示示范體系。
3.種業綜合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建成覆蓋全省的農作物種業綜合信息網絡平臺,與國家種業信息系統有效對接,形成完善、高效的快速信息通道,實現即時信息交換和情況溝通,政務指令快速、精確傳達,增強工作協同性和互動性。推進種業大數據平臺建設,提高種業信息分析與服務水平。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農作物種業綜合信息網絡平臺 |
種子管理機構 |
5大功能模塊:種子監管綜合業務平臺、種子質量追溯系統、種業信息公眾服務平臺、區域試驗物聯網平臺應用系統、信息采集管理系統。 9個子系統:生產經營許可管理系統、種子質量管理系統、市場監管與種子執法管理系統、品種管理系統、種子儲備管理系統、種子進出口管理系統、種業企業管理系統、商品種子質量追溯系統、種子移動執法管理系統。 |
實施進度:
2016年,完善系統建設方案,考察軟件開發商和終端設備研發機構,做好論證、評估、詢價和合作協議簽署工作。開發種子監管綜合業務平臺、農作物種子質量追溯系統,開發移動設備運行軟件(APP),完善種業信息公眾服務平臺和信息采集指標體系運行軟件,采購不同類型移動終端設備。
2017年,通過試點運行,不斷修改和完善運行軟件,完善系統硬件設備和終端設備,完成種子監管綜合業務平臺建設;完成農作物種子質量追溯系統管理機構、種子經營門店和農民查詢環節建設;完成種業信息公眾服務平臺和信息采集指標體系建設;開發區域試驗物聯網平臺應用系統運行軟件。
2018年,試點運行區域試驗物聯網平臺應用系統,不斷修改和完善運行軟件,選擇區域試驗田試點安裝田間采集設備,以玉米品種試驗作為試驗對象運行應用系統;完成農作物種子質量追溯系統生產經營企業環節建設。
2019年,繼續調試試驗田試點安裝田間采集設備,擴大試驗田和作物試點范圍;完成全省種子執法人員配備移動執法管理系統終端設備。
2020年,完成區域試驗物聯網平臺應用系統建設及108個試驗點田間采集設備安裝調試工作。
(五)加強市場監管能力建設。強化種子執法隊伍建設,加強業務培訓,充實執法人員,盡快建立一支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裝備精良的種子執法隊伍。強化種子執法手段建設,加大投入,健全質量檢測體系,配齊執法裝備,提升技術支持水平,增強種子識假打假能力。加大品種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套牌侵權、制售假劣行為。擴建省級質檢中心,新建10個市級質檢分中心和73個縣級質檢中心(站),配備檢測儀器設施設備和必要的執法裝備。
主要項目:
|
主要項目 |
實施主體 |
建設內容 |
|
擴建省級質檢中心,建設10個市級質檢分中心、73個縣級質檢中心(站) |
種子管理機構 |
1.擴建省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站,改造實驗室,補充品種真實性及轉基因檢測設備,改善田間鑒定設施。 2.建設市級農作物種子質量檢測分中心10個,改造實驗室,購置補充檢測儀器設備、執法車輛及裝備,改善田間鑒定設施。 3.建設縣級農作物種子質量檢測中心(站)73個,改造實驗室,購置補充檢測儀器設備、執法車輛及裝備。 |
實施進度:
|
批次 |
完成時間 |
市級質檢分中心 |
縣級質檢中心(站) |
|
第一批 |
2016-2017年 |
濟南、濱州、菏澤、煙臺、淄博 |
歷城、章丘、即墨、平度、萊西、桓臺、高青、萊陽、萊州、海陽、青州、諸城、壽光、兗州、魚臺、汶上、文登、肥城、蘭陵、沂南、陵城、寧津、齊河、夏津、東昌府、莘縣、東阿、惠民、無棣、博興、鄒平、單縣、鄆城、東明 |
|
第二批 |
2018-2020年 |
棗莊、東營、威海、日照、萊蕪 |
長清、平陰、商河、膠州、滕州、棲霞、招遠、安丘、高密、昌邑、寒亭、微山、嘉祥、梁山、鄒城、曲阜、岱岳、寧陽、東平、榮城、莒南、臨沭、郯城、武城、臨邑、平原、樂陵、禹城、茌平、陽谷、冠縣、高唐、臨清、陽信、牡丹、曹縣、成武、鄄城、定陶 |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充分發揮農業、發展改革、科技、財政等有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工作落實督導,及時研究解決方案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確保《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順利實施。
(二)加大支持力度。統籌利用相關支農資金和種業發展基金,啟動實施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升工程,推動我省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要優先向符合條件的種業企業傾斜。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要加大對種業企業的支持,適當降低門檻,向創新型種業企業傾斜。盡快落實省內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政策。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為不同發展階段的種業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融資支持。實施新品種后補助制度,對未經各級財政支持、自主研發并通過本省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給予后補助獎勵。對開展企業參與度低的谷子、甘薯、高粱等作物育種的優勢科研教學單位繼續給予支持。建立省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實際需要,積極探索建立儲備制度,確保生產用種安全。
(三)健全管理體系。健全完善各級種子管理機構,進一步強化種子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手段,穩定管理隊伍,保障工作經費,加強人員培訓,增強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能力。發揮種子行業協會的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開展種業企業信用等級評價,打造種業知名品牌。
(四)完善政策法規。進一步配套完善政策法規,構建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積極推進種業地方立法,推動出臺山東省種子管理條例以及蔬菜種苗生產經營管理辦法等,研究制定種子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的標準體系,促進種子產業法制化、規范化發展。推行種子質量認證,引導企業建立種子可追溯信息系統,規范種子營銷行為。
(五)加強人才培養。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定向培養種業人才,促進種業創新人才雙向流動。支持企業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勵扶持企業引進國外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物。在高效生態農業現代種業領域實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對種業企業科研、生產、檢驗、營銷、管理等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加強制種農民技術培訓,培養制種能手和制種大戶。完善人才激勵與流動機制,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積極推進事業單位種業骨干科技人員采取兼職、掛職、參與項目合作等方式到種業企業開展研發和技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