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包括轉基因在內的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將加快實施,核心關鍵技術要在“十三五”期間持續攻克,在戰略必爭領域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規劃》中把轉基因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其具體內容如下: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加強作物抗蟲、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術研究,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強化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術研發,在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中重點支持基于非胚乳特異性表達、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性狀改良研究,使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和技術儲備。建成規范的生物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確保轉基因產品安全。
    今年以來,在中央1號文件、全國兩會以及農業部4月份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中,都曾提出支持轉基因發展。目前,對轉基因相關爭論的焦點仍集中在轉基因產品是否安全。那么,此次規劃印發又透露出哪些信號?
    信號一,強化轉基因科研抓好知識產權。
    早在2008年,國務院就批準設立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以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為目標,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培育一批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提高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和產業化整體水平,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據農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啟動實施轉基因專項以來,我國已建立起涵蓋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品種培育、安全評價等全鏈條的轉基因技術體系。比如,克隆具有重要育種應用價值的抗病蟲、抗逆等性狀的關鍵基因137個;秈稻轉化效率由1%提高到40%以上;育成新型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147個……這些成果打破了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基因專利的壟斷,自主基因、自主技術、自主品種的研發能力顯著提升。值得關注的是,除了繼續實施轉基因重大專項,此次規劃還面向2030年部署啟動了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重點突破雜種優勢利用、分子設計育種等現代種業關鍵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提供支撐。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玉米系主任、研究員張世煌說,規劃的印發,重在強調強化轉基因科學研究,但也不能忽略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即牢牢掌握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農業部相關人士曾透露,“十三五”期間要研究玉米轉基因的產業化,但目前沒有合適的品種。張世煌說,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轉基因產業發展存在一些缺陷的部分原因是缺乏自主產權的基因。因此,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和規劃都強調創新能力建設,其實是要求我們也要加強自主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同時,張世煌等專家還表示,轉基因科研和常規育種科研不能偏廢。科研機構和人員要清楚認識到轉基因和常規育種這兩種技術之間的關系,只有做好常規育種平臺,轉基因技術才能更進一步。
    信號二,研究技術和應用推廣均以安全為前提。
    目前,對轉基因相關爭論的焦點仍集中在轉基因產品是否安全。業內專家表示,規劃透露出強烈信息,我國在轉基因科研以及推廣應用領域的態度是慎重的,是以確保安全為前提的。
    “我國在轉基因安全方面有一套完備的安全評價體系。”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郭安平說。我國對轉基因安全的評價體系結合了美國的強調結果評估體系和歐盟的技術過程評估體系,除了國際同行標準外,我國還增加了大鼠三代繁殖試驗和水稻重金屬含量分析等指標。
    事實上,國家在轉基因相關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領域,都對轉基因安全評價有一定要求。記者查閱了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從國家批準以來至今總體要求的一些變化,“十二五”期間要求完善轉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評價體系,新印發的規劃中則強調建成規范的生物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確保轉基因產品安全。
    郭安平說,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是為了預防轉基因生物對人類健康、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的潛在風險,無論從研究和推廣應用階段都必須慎之又慎。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及相關制度規定,從研究開始就需獲得試驗許可,再到田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安全性證書評估,每個環節都需要嚴格的評估和審批。
    此外,公眾關心的轉基因食品推廣路線圖已經明確。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此前曾表示,國家將按照“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的路線圖,首先發展非食用的經濟作物,其次是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糧作物。
    相關人士表示,實現轉基因產品商業化種植還要充分考慮產業的需求,重點解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抗病抗蟲、節水抗旱、高產優質等瓶頸問題。
    信號三,轉基因既需鼓勵支持也需嚴格管理。
    盡管我國在轉基因技術關鍵領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在轉基因產品產業化程度方面仍不突出。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今年4月在北京發布年度報告顯示,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上升至2015年的1.797億公頃,20年時間取得約百倍的增長。
    報告顯示,2015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和加拿大。  一些轉基因科研工作者表示,規劃鼓勵攻克轉基因核心技術令人鼓舞,但仍需很多配套政策來細化實行,包括如何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他們希望規劃出臺后,能有項目申報、審批等方面優化細化的科技政策出臺。
    一些農業部門干部表示,希望規劃出臺后,轉基因安全管理能夠更規范、更嚴格。海南省農業廳科教處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轉基因科研、室外試驗等方面之前確實存在過監管難、違法成本低的一些問題,造成管理亂象,隨著國家對轉基因安全管理逐步嚴格,轉基因“偷種”的問題有望解決。
    農業部相關人士表示,有關部門將按照法律規定,嚴把轉基因安全管理關。包括從研發、品種審定到生產流通,要防止轉基因種子非法擴散;加強聯合督導,在春耕、秋收等關鍵時節進行拉網式排查,嚴防非法轉基因種子落地;建立績效考核和約談問責機制,依法追究不作為、亂作為的責任,接受公眾舉報,接受社會監督。
    小貼士
    中國批準生產上市的轉基因只有木瓜棉花在今年“兩會”上,陳錫文在回答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時指出,中國政府現在批準可以自己進行商業性生產和上市的農產品轉基因技術只有兩項:棉花和木瓜。
 
    所以有些西紅柿、辣椒、紫薯等作物被指為轉基因作物,純屬“躺槍”。
    而且國家規定任何轉基因農產品上市或者用轉基因農產品作為加工原料的食品上市必須標識含有轉基因農產品在內。這樣的標識保證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副處長張憲法曾介紹時候,在應用方面,國家有明確的路線圖,由非食用、間接食用到食用,按照路線圖來部署我們的工作。現在轉基因水稻走得很快,技術也領先,但是短期內不會啟動口糧的產業化。轉基因問題很復雜,技術的成熟度只是政策考慮的一個方面,不是唯一的考量。也就是說要不要推廣,要不要應用,什么時候用,第一,技術成熟不成熟,第二,社會接受不接受,第三,出臺這個政策之后,阻力有多大,能不能可行,能不能操作。對國際貿易有什么影響,對國內的產業有什么影響,要綜合分析。
    數據顯示,作為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和消費大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轉基因作物進入美國的食品供應領域,目前,美國大豆種植中的93%、玉米種植中的88%系轉基因作物。當下,轉基因農產品的研發,主要控制在美國人的手上,中國每年需要從國外購買很多轉基因玉米、大豆。
    綜合經濟參考報、中國政府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