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麥80%不符合國家收購標準,麥農虧損成定局,一年收入恐難保!
今年的氣候對夏收夏種十分不利,持續的強降雨導致小麥大量減產,質量也受到嚴重影響。禍不單行的是,到了夏種的時候,很多地方又迎來連日的高溫干旱,大家又開始盼著下雨。
下雨先不急,眼下有個更著急的事,就是新下來的糧食賣不出去。因為品質比較差,導致糧價很低,賣了就是虧,但不賣更不知道未來行情,真是進退兩難。農民手里這些新糧該怎么辦呢?
△老馬在糧食購銷處與糧食經紀人交易
小麥質量差,農民一年基本白忙乎
6月22號,臨近中午,安徽蚌埠任橋鎮橋東村小麥種植戶馬向軍駕駛著拖拉機,將自家收上來的小麥拉到了鎮上一家民營糧食購銷處。糧食經紀人告訴老馬,他的小麥受潮了,水分大,每車要扣掉60斤。通過驗貨、過稱、驗收,卸下一車的糧食,老馬告訴記者,這一年他基本上算白忙乎了。
△通過驗收,正在卸糧
收購點糧農經紀人李琴表示,今年受雨水天氣影響,小麥質量普遍下降,赤霉病病情嚴重,收購點暫時按毛糧1.03分的價格收購,后期賣給政策性收儲點還需要通過整理除雜轉化為凈糧,算上這些人工費,自己也賺不到什么錢。
△受天氣影響,今年小麥總體質量下降,顆粒不飽滿,雜質多
天氣原因致小麥達不到國家收購標準
據了解,今年安徽小麥又獲得豐收,總產有望超過280億斤。但灌漿期和成熟期的關鍵時期遭遇連續陰雨天氣,影響了小麥品質。部分小麥因赤霉病和不完善粒超標等原因,達不到政策性糧食收購標準。
△糧價低,有條件的種糧大戶將收上來的小麥存放在自己家里面
糧價低,多數農民把糧食賣給糧販
安徽蚌埠任橋鎮橋東村種植大戶趙明剛告訴記者,今年橋東村的一萬畝小麥減產30%—40%。收上來的顆粒不飽滿、不完善粒又占近四成。在這種情況下,除去成本,只有小麥價格能達到1.1元以上,農民才可能有微薄的利潤,而現在的收購價僅在1塊錢左右。
趙明剛:“質量差狠了,今年質量絕對都達不到(國家標準),我連倉庫都沒有,只有我自家房子,放在門前,用塑料紙蓋上。現在都是小販子收的”。
△沒有儲存條件的農戶就把小麥放在家門口,或是馬路上
近日,安徽滁州糧食局質檢中心抽檢了96份樣品,不完善粒超標的小麥比例高達80%。中儲糧滁州直屬庫邊立新:“不完善粒在10%以內的、符合國家要求的大概在20%,不完善粒超標的是80%。”
賣給小販農民虧本,而一些國家政策性收儲點截至6月22號暫未開倉。宿州市大洋鄉趙集村村支書盧書平告訴記者,往年此時,國家糧食收儲部門門前早已排起了長隊。
盧書平:“按容重來稱,今年達不到國家要求的標準,1.18的價格只是聽糧食部門說,現在沒有哪一家是按這個價格收的。現在多數都賣到小販手里,小販再賣到糧站。糧販收再調到糧站,中間的錢被糧食經紀人掙去了。往年這時候老百姓都開始往糧站賣糧食了。
△記者路過一家小麥收購處此時也是冷冷清清
大洋鄉糧站副站長左義表示,由于糧站積壓的糧食還沒有完全消化,現在糧站正在整理倉容,等倉庫騰出來就可以開倉收購。
來安縣糧食局局長王沛海介紹說,除了政策性糧食收購困難外,當前糧油市場復雜多變,面粉市場價格低,小麥加工企業利潤主要來源的麩皮價格更是從去年的九毛八一斤“腰斬”到四毛五一斤,糧食加工企業大都不愿收購,導致小麥市場交易冷淡,加重了農民售糧的難度。
△安徽蚌埠固鎮縣面粉廠已開倉收糧
為解決賣糧難,當地糧食部門在行動
針對安徽部分地區出現的賣糧難問題,各地糧食部門也在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在宿州市泗縣,糧食部門采取的做法是擴建倉儲,以政府投入為主,采取吸納社會資本的方式,在幾大小麥主產區,新上了4個10萬噸糧倉項目。但也要到7月底才能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