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一家旗艦型農資企業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近年來,在主業低迷的情況下,該企業將自營白酒和紅酒等產品納入集團創收體系,這種多元化的營銷策略也一再被該企業高層津津樂道。但近日據媒體報道,該企業的這種營銷策略,已被演繹成用酒抵發員工工資,甚至沖抵供應商賬款等另類方式,讓許多企業員工、采購商及供應商敢怒不敢言。一時間,輿論嘩然。
據一位和該企業合作多年的采購商反映,多年來,該企業一直將酒強制售賣給供應商、采購商。“比如說,采購一噸貨,貨值3000元,有關方面只收2900元,其余100元為酒款,一車30噸貨,就有3000元的酒款,而且這個酒款須先匯至一個第三方賬戶,再由其賬戶轉到該企業賬戶上。”
這種“潛規則”不僅在當地被人熟知,在全國各地的子公司也較為盛行。一位在該企業上過班的老員工透露說,“你不買酒,貨款就慢慢拖,反正就是拿不到錢。”據他描述,曾有很多煤老板因此拿不到錢,該企業當地的小供應商更是敢怒不敢言。
更有知情人透露,供應商或采購商在該企業內部購買的酒還可以5折回流。有一家公司承接該企業下屬公司的工程,工程款300萬元,結款240萬元,另外60萬元以酒產品沖抵,不過這價值60萬元的酒可以30萬元現金再回購,也就是說一去一來之間,無故折損30萬元。
除了向供應商、采購商強制賣酒,公司員工也是該企業的售酒對象。據了解,該企業擁有員工幾萬人,這無疑被該企業看做是一個可以自我消化酒類產品的巨大“富礦”。該企業酒業負責人也不止一次稱贊公司將酒和化肥混合的銷售體系,稱企業內部的員工銷售是酒業銷售的“游擊隊”。然而,在不少員工眼中,這所謂的員工售酒福利,實際是被“掐著脖子走”。
該企業多名內部員工向媒體證實,該企業曾經用酒抵發員工工資,比如發60%工資,發40%的酒。同時,該企業還強制旗下公司員工售酒,且分配任務亦是公開的秘密。一位已從該企業退休的老職工表示還有子女在該公司內部上班。他稱,“我兒子是4000元的任務,工資也就四五千,不賣就自己掏錢買。我的子女們好像被掐著脖子走,不賣又不行”。
不過,該公司否認以上說法。該企業負責外宣的人士表示:“這些都是誤會,我們接到過類似反映,查清后,發現只是供應商的誤會。我們員工可以自愿利用私人渠道賣酒,這是鼓勵員工額外創收,全屬自愿,絕不可能出現強制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