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5年10月14日 07 版)
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黃曲霉毒素的食品之一。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能引起人和動物產生病理變化的有毒代謝產物,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已知最強的致癌毒素。因此,歐盟、日本等市場對其嚴格要求,規定其進口花生食品中黃曲霉毒素不得檢出(檢出量為零),否則即為不合格產品,要求退貨或銷毀。
黃曲霉感染不僅發生在花生收獲后的貯藏、加工過程中,而且從田間莢果膨大至收獲期均可遭受侵染。因而,要想徹底杜絕其污染,必須從田間栽培過程中即采取嚴格控制措施。
花生生長、收獲前所感染黃曲霉菌主要來源于土壤,能加大其遭受侵染風險幾率的因素主要有:
1.地下害蟲為害。蠐螬、線蟲等地下害蟲為害花生莢果,會將所攜帶的黃曲霉菌直接傳染給花生,土壤中的黃曲霉菌也會從傷口部位侵染莢果。
2.植物病害。遭受白絹病、銹病、莖腐病、根腐病等病害侵染而枯死的花生,其莢果黃曲霉感染率較高。
3.莢果的破損。中耕除草等栽培操作、收獲時機械脫粒摘果等造成莢果受損;莢果膨大過程中因土壤溫、濕度的波動而引起的自然爆裂,都會增加黃曲霉菌的感染率。
4.花生生長后期受干旱脅迫。花生收獲前30天內,如果遇到干旱,因缺水田間莢果的含水量下降到30%以下,特別容易感染黃曲霉毒素。
5.收獲時間的早晚。花生成熟后留在土壤中的時間越長,黃曲霉菌對籽仁的侵染率就越高。
6.收獲后的干燥速度。花生收獲后晾曬過程中含水量逐漸下降,當莢果含水量降至12~30%時,最易感染黃曲霉。因此收獲后,莢果干燥的時間越長,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越高。有試驗數據表明,花生在正常灌溉,中等干旱和嚴重干旱條件下,黃曲霉毒素量分別為0,73和444μ克/公斤。
收獲后貯藏期間影響黃曲霉毒素污染的因素:
1.含水量。花生籽仁(或莢果)含水量在12%~30%,最適宜黃曲霉菌生長和產毒。
2.溫度。溫度越低,黃曲霉生長和產毒越慢。研究表明,當含水量在15%~30%、溫度21℃時,5天可侵染;25℃時,2天即可侵染。其最適宜侵染溫度為
26℃~28℃。
3.貯藏害蟲。赤擬谷盜蟲,谷蛾,粉蟲甲等的為害能加重侵染幾率。
4.空氣。黃曲霉菌是高度好氣性的微生物,其生長依賴于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或氮氣含量增加、氧氣含量降低,會抑制黃曲霉的生長和孢子形成。
趙品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