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秸稈還田,畝均增產11.8%、增效183.7元
9月2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安徽宿州市舉辦“黃淮海夏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集中觀摩了大豆麥秸免耕覆蓋精量播種等8項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的成效,并就下一步研究與示范工作進行研討交流。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出席并講話。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永春、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朝暉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主持。
指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大豆需求量迅速攀升。然而,由于比較效益下降,我國大豆種植規模不斷下降,進口量持續增加,對我國糧食安全、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形成嚴重挑戰。在耕地資源約束日益突出、種植面積難以繼續擴大的嚴峻形勢下,從研究糧豆輪作、品種培育、農機、植保等多方面集成,形成新的模式,有望恢復大豆供給能力,保證我國食用蛋白安全。
要求,要將大豆綠色增產增效模式研究示范長期堅持下去,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總結完善,持續推進。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項目主持單位的牽頭責任,主動對接農業部等上級部門,爭取地方支持與配合,加強與兄弟單位的協作。二是構建聯合攻關體系。整合國家、省、市、縣等各級政府和技術團體的資源和優勢力量,開展面向全國的協同創新,形成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新格局。三是加強技術集成創新。立足我國大豆產業發展需求,以資源節約和生態友好為重點,集成國內外最先進、最適合區域發展、最容易應用于生產的技術成果,構建貫穿生產全過程、可復制的綜合技術模式,引領未來大豆產業發展。四是建立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在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合理布局一批試驗示范基地,將代表性強、示范條件好、地方積極性高、便于學習觀摩的示范點長期固定下來,不斷做大做強,從而以點帶面,輻射和帶動區域產業發展。五是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加強對大豆產業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的研究,為上級部門戰略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同時,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以及種植大戶、農場、專業協會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技術培訓服務,建立起“邊研發、邊集成、邊示范、邊培訓、邊推廣”的發展模式。六是強化宣傳引導。及時總結、提煉試點示范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好成效,宣傳推廣成熟的技術模式,積極營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業增產增效的良好氛圍。

會上,還舉行了“麥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產業化合作協議簽字儀式。來自中國農科院有關部門、安徽省農委、宿州市農科院的負責人,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相關專家參加了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