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種業科技發展關鍵是科企緊密結合
主講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劉旭

農作物種業科技發展的戰略思路,以保障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為目標,突出機制與產品創新引領種業發展,具體講,建立國家作物育種研發體系基礎性工作、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種質資源、育種技術、品種選育、中試產業化等。要建立作物育種試驗網絡,表型與基因型鑒定設施平臺,作物育種試驗站。同時,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科企合作建立科技創新型種子企業,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龍頭企業。
構建由政府引導的科教單位與種子企業緊密合作的育種組織體系,實現人員的雙向流動,科研單位可以流動到企業中,企業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流動到科研單位中,建立由基因發掘、種質創新、良種培育、種子繁育緊密銜接的作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科研單位進行公益性、基礎性研究,開展基因發展理論、育種理論方法、種質資源改良創新;種子企業進行商業化育種,開展新品種培育、種子生產加工、品種推廣服務,關鍵是二者的緊密結合,形成上、中、下游一體的育種體系。
主旨《種子法》修訂最主要的三個變化
主講人全國人大農委法案室副主任張福貴

《種子法》內容修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和植物新品種保護。
目前,我國種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全面廢除審定制度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本次《種子法》修訂采取了漸進的方式,在保留現行審定制度的基礎上,減少了主要農作物審定品種的種類,由過去的28種審定品種減少到5種,同時規范了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審定,開設綠色通道。將來可能由以審定為核心過渡到以登記為核心,但要保證用種安全底線不被突破。
草案提出設立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制度。這有利于從源頭上杜絕仿冒套產品進入市場。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為建立可追溯的管理體系打下基礎。可以為政府部門、農戶和企業提供正確導向。有利于維護種業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
草案中添加了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內容。提出實質性派生品種概念,這有利于抑制低水平剽竊現象,保護育種者合法權益,鼓勵原始創新。而哪些作物有必要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由農業部和林業部做出相關規定,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
主旨品種審定制度改革的六點考慮
主講人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

1、建立以種性安全為重點的品種評價指標體系,滿足市場對品種多元化需求。以滿足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品種種性安全,科學合理分類建立適應產量、品質、抗逆、生育期、節水節肥、機械化作業、輕簡栽培等不同要求的品種審定指標體系。
2、拓展試驗渠道,擴大試驗容量。擴大申請需求量較大作物的試驗容量。國家試驗突出重點區域和作物類型,調減覆蓋范圍廣、生態類型特別復雜、品種表現差異過大的試驗區組合和只涵蓋一個省的試驗區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要積極開展自由品種試驗。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品種試驗,具備試驗能力的企業聯合體、科企聯合體和科研單位聯合體等,可自行開展品種試驗;對甜(糯、爆)玉米、糯稻、菜用大豆等特用品種簡化試驗程序,可由申請者自行開展品種試驗,納入國家級或省級品種試驗統一管理。
3、完善試驗方案,提升試驗水平。公開申請審定品種進入試驗的選擇程序,以公平競爭的原則確定參試品種,公布申請情況及參試品種名稱和單位。在試驗方案制定過程中,充分聽取品種審定申請者和專家意見。合理劃分生態區域,優化試驗點布局,科學設置試驗組別和對照品種。
4、優化工作程序,加快審定速度。已通過一個省審定的品種,允許申請者在同一生態類型區相鄰省自行開展生產試驗、直接申請國家或相關省審定或引種。將區域試驗與生產試驗在空間布局上逐步分開,綜合性狀突出的品種,第二年區域試驗可與生產試驗同步進行。
5、加強試驗過程管理,保證數據真實。設立品種試驗開放日,在作物生育關鍵時期,確定品種試驗點,品種申請者可現場考察品種表現并監督試驗質量。組織品種申請者代表參與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收獲,收獲數據由試驗人員、試驗點依托單位負責人和申請者代表簽字確認后即時上報。
6、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追究。試驗審定管理機構要建立品種試驗審定管理人員一崗多人、一人多崗、定期交流制度,同一崗位最長不超過10年。
觀點我國種業進入完全市場競爭階段
主講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 陳生斗

種業已進入完全市場競爭階段。從2010年到2014年,全國種子企業由8700家減少到5064家,宣告市場無序競爭階段基本結束。
提升行業集中度亟需兼并重組引領。從2012年到2014年,種業行業市場集中度和主要農作物市場集中度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兩雜”種子出現了嚴重過剩,市場競爭壓力加大。
品種集中度下降趨勢將繼續延續。過去我國品種集中度下降的深層次原因是品種同質化,而隨著各種市場保護制度的出臺,同質化現象可能有所減少,但品種集中度下降趨勢還將持續,下降的動力將由同質化轉為差異化競爭,大企業、多品種將成為常態。
育種首選目標將瞄準適宜機械化。因為農村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人工精耕細作的歷史將成為過去,品種只有不斷適應生產發展才能前進。
內容:本號原創,轉載請注明“轉自微信公眾號農民日報·現代種業”
文字:李竟涵 王澎 李國龍
圖片:王澎
編輯:李國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