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芝麻、小麥育種家劉世揚:“每天進步一點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8  來源:  瀏覽次數:105
 

假若上天再給我五年時間,我希望調整育種目標,讓小麥育種和芝麻育種一樣在全省全國占有一席之地——

79歲劉世揚:“每天進步一點點”

 

 圖為劉世揚在田間查看小麥生長情況。

    本報記者江娜文/圖

    79歲,按照農村傳統習俗,今年該做八十大壽了,但是對河南省上蔡縣芝麻、小麥育種家劉世揚來說,年齡似乎從來不是問題。5月23日,上蔡縣,劉世揚巡視在他的“小麥王國”里,地里表現優異的麥穗被仔細挑出來,系上紅繩,就像挖參人找到了野山參……

    芝麻育種:

    八九百份材料,一場洪災過后只留下了1/10

    劉世揚退休前是河南省上蔡縣東洪鄉農技站站長。干了一輩子農業,快退休了,家人都覺得這下能好好歇歇了,但是,沒想到他不但沒歇著,而且還開始了一項更浩大的“工程”,這一干又是近20年。

    “駐馬店歷史上就是中原乃至全國的芝麻主產區,如果能有一個更高產穩產含油量高的芝麻新品種,那農民可就致富了。”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駐馬店農科所專家、“豫芝4號”培育者李義之的支持。于是,他成了李義之家里的常客,沒事就去請教,學習育種方法。

    育種是農業中相對科技含量比較高的領域,在這個專家大腕云集、科研院所齊聚的領域里,鄉級農技站出身的劉世揚可謂是“草根”了,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草根”育種家,硬是“斗膽”闖進這個領域,逐漸摸索出一整套的芝麻雜交育種方案。

    從1995年開始芝麻育種,到2000年,劉世揚手里已經積累了八九百份材料。搞育種的都知道,材料是育種的生命線,有些育種單位怕材料被偷,還專門建起圍墻、拉上鐵絲網、養了大狼狗。

    但是就在這一年,上蔡發生了嚴重的洪澇,把劉世揚的八九百份材料全淹了,等洪水退了一看,活著的只剩下1/10。當時,農業局長來看了也直搖頭。

    但是劉世揚并不那么想,“這也是一個育種思路,這么大的洪水,哪個材料不死就說明它抗澇性狀好。”他對著材料一個一個查,看哪個材料還活著,最后,精心搶救出100多份材料繼續雜交培育。

    2005年,河南省農科院國家首席芝麻育種專家張海洋帶隊對劉世揚的A25-3芝麻新品系進行鑒定,現場測產結果顯示:該連片示范田平均畝產124公斤,比“豫芝4號”增產19.6%。2007年5月,在連續參加省區域、省生產試驗后,河南省種子管理站經鑒定命名A25-3芝麻新品系為“上芝1號”。

    接下來幾年中,劉世揚又育出了“上芝429”。2010年至2011年,“上芝429”種植面積增加到11萬余畝,東洪鄉連續兩年創造了400~1000畝連片豐產方,平均畝產突破100公斤的紀錄,并已申報植物新品種保護國家專利。

    小麥育種:

    年逾花甲向矮敗育種再出發

    芝麻畢竟還是小作物,一邊進行芝麻育種,劉世揚一邊又瞄上了小麥。“要是能育出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農民不知道能多打多少糧,多掙多少錢。”他說。

    5月23日,上蔡縣的小麥已經半黃半青,處在灌漿后期了。在劉世揚50畝的實驗基地里,麥子有的高有的低,有的穗大有的穗小,有的麥穗套在一個個小紙袋里,有的系上了紅繩……種了1000多份表現各不相同的小麥育種材料。

    立志做小麥育種的劉世揚,從年逾花甲開始重新學習,他找河南農業大學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郭天財等很多大專家請教育種知識,最后與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劉秉華的“矮敗小麥”結緣,并建立了中國農科院“豫南矮敗小麥育種基地”。

    矮敗小麥,是指小麥的雄粉徹底敗退,只接受來自不同他花的雄粉,作為育種的母本,擔負起批量繁殖、培育小麥子孫后代的重任,也就是雜交。它不僅是一種特異小麥,更是一種小麥育種方法。劉秉華和他的團隊憑借矮敗小麥育種技術,獲得了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今在劉世揚的基地里,已經選育出三個優秀品系,今明兩年將陸續參加省和國家試驗。2015年矮敗育種利用常規組合200個,回交組合50個,力度和成效一年比一年好。劉秉華現場看了他的育種試驗,評價說“劉世揚提出‘在全國小麥育種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個目標現在看來完全能夠實現”。

    除了育種,劉世揚還配置雜交組合357份,其中矮敗組合260份;加強種質資源的梳理征集,省內資源367份,省外資源73份,國外資源12份,創新資源16份,滿足育種目標所需要的基因庫。

    傾注心血:

    15年退休工資都用上還不夠,全家湊錢

    育種是一件“燒錢”的事,即使是常規育種,試驗田要錢、雇人要錢、試驗分析也要錢,劉世揚只是一個退休的鄉鎮農技站站長,哪來這么多錢來育種呢?

    “我從1995年退休開始,到2010年,把自己的退休工資都用在這里了。還有五個孩子,都給我湊錢。”說起以前的難處,劉世揚還是很感慨:“要租地、要雇人種,你不能說等有錢了再投,時候不等人,沒辦法只好讓孩子湊錢,再不夠就借。”有人給他統計過,從1995年到2010年,劉世揚個人先后投入資金260萬元。

    從2010年,劉世揚的研究受到了當地領導的重視,開始得到一些項目資金;從2012年開始,項目資金逐漸加大,已經能夠維持基本的試驗開銷。最近,上蔡縣專門批了一塊地,給劉世揚建研發中心。

    在近20年的發展中,劉世揚的隊伍不斷壯大,2009年牽頭成立了“上蔡縣創新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現在有研究員3人,農藝師、高級農藝師6人。現在,研發中心的大樓已經破土動工,正在建設當中。

    “人的生命無法掌握,假若上天再給我五年時間,我希望調整修改育種目標,每天進步一點點,年年都有新進展,育出以矮敗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抗、廣適小麥新品種三到四個,育出高產優質、高抗芝麻新品種六到八個,實現小麥育種和芝麻育種一樣在全省全國占有一席之地。”5月22日晚,這位已經79歲的老育種家的一席話,在賓館昏暗的燈光里,格外令人動容。

最大的價值

    江娜

    從劉世揚地里回來不久,我采訪了我國國家級玉米分子育種平臺——中玉金標記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玉金標記代表了目前育種領域最前沿的方向和技術。一方面,育種變得極為精準。比如水稻常見的稻瘟病,我們可以通過對大量品種的基因點位分析,發現現實中不抗稻瘟病的品種,在某個點位上都表現出某種特質。那么,反向來看,一種育種材料,如果表現出這樣的特質,就可以預測它不抗稻瘟病。這一點,對于以往面對成千上萬育種材料,憑經驗選取材料的育種家們,就大大提高了精準度——不用把這些材料一一組配,再種到地里,等上一季才知道這個材料不抗稻瘟病了。另一方面,育種變得“高通量”。育種是帶有偶然性的工作,但是,目前先進的分子檢測機器,每一個不同的基因檢測就縮小到一個芝麻大的孔里,一次可以完成384個孔×240塊板×3卷這樣一個數量的檢測——育種仍然帶有偶然性,但是這種偶然性的概率大大提高了。

    再回到劉世揚的小麥地里,不得不承認,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年,一個優秀品種的出現也許更多要依賴先進的技術、依賴團隊的合作,那么像劉世揚這樣的“草根”育種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我想,再前沿的技術、再精密的儀器,也終究要靠人來完成,而“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國種業精神的四條十六個字中,第一條就是“執著夢想”,劉世揚身上所體現的這種夸父追日一般的癡迷、遭遇種種挫折永不言敗的執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他最大的價值,當得起我們每一個人尊敬。

    這種精神,不管是對于像劉世揚一樣的“草根”育種家,還是對于一些在國外最好的大學拿到學位、最好的實驗室做過研究的歸國精英;不管是在過去,育種就是在地里“一桿秤、一把尺、拿牙咬、拿眼瞪”,還是現在,我們有了世界先進水平的分子標記技術,始終都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