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經信委公布雜交稻喜訊●袁隆平學生鄧啟云透露超級稻也好吃

“Y兩優900”試驗田,一派豐收景象。“Y兩優900”屬于秈稻,適合南方種植。按照此速度,最快明年底,該超級水稻將登上百姓的餐桌。 資料圖片
南都訊 記者林燕德 水稻畝產超千公斤已成為現實。昨日上午,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召開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新組合“Y兩優900”畝產超千公斤新聞發布會。深圳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自主選育的“Y兩優900”雜交稻新組合,在農業部組織的國家級測產驗收中畝產超千公斤,達到1026.7公斤,實現了國家第四期超級稻攻關目標。
作為全國首個沒有農村、沒有農民建制的城市,由深圳本土高新技術企業選育的超級雜交稻率先達到攻關目標,在外界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深圳市經信委現代農業處處長鄭璇表示,這是我國超級稻研究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又一次登上世界巔峰。
超級稻煮飯也好吃
創世紀公司首席水稻育種科學家鄧啟云博士是袁隆平院士的學生,鄧啟云介紹“Y兩優900”不但高產且好吃。
鄧啟云介紹,此次攻關1000公斤的“Y兩優900”,除了來自母本的優質性狀外,父本還引進了我國北方粳稻和非洲優質稻的“血緣”,更是高產、優質的明星。鄧啟云介紹,去年底,他請來20多位評委,將“Y兩優900”、“Y兩優2號”和日本越光優質米等品種,開展了一次米質擂臺賽,結果在口感方面,“Y兩優900”得分第一。“超級水稻的口感很好。”鄧啟云介紹,1996年啟動超級稻育種計劃以來,袁隆平院士就提出了在追求高產的同時,不放棄對米質改良的攻關要求。“判斷米質有兩個指標,一是外觀,看米粒的透明度高不高,好不好看。二是煮熟后的口感好不好吃。”鄧啟云透露,經權威機構檢測,國標優質米9項主要指標,“Y兩優900”有8項指標達到了二級以上標準,綜合指標達到國家三級以上。
沒有轉基因成分
鄧啟云表示,我國超級雜交水稻選育,一直遵循的是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技術路線:即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沒有運用轉基因技術,僅使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方法。他打了一個比喻,好比培養籃球隊員,等到年輕人長到身高兩米以上再進行培養,為時已晚。當前的科學技術,已經可以通過遺傳學尋找有身高優勢的小朋友,盡早進行籃球教育。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就是分析水稻的D N A,尋找具有優勢潛力的種子進行培育。
“‘Y兩優900’完全是在袁隆平院士理論指導下,按照傳統自然雜交方法選育出來的品種。這其中運用了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方法。但不直接對基因進行人工操作,沒有轉基因成分。”鄧啟云說。此外,該超級稻有可能對重金屬表現出低吸收能力,“Y兩優900”正在進行“低鎘吸收實驗”,預計下個月即可得出實驗結果。此前,經水稻機構檢測,超級雜交水稻“Y兩優1號”屬于低鎘吸收品種。
明年或登百姓餐桌
第四期超級雜交稻畝產千公斤攻關項目于2013年4月9日,由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與袁隆平院士共同宣布啟動。
鄭璇介紹,2013年9月,在湖南隆回百畝方超高產攻關示范片平均畝產達到988.1公斤。2014年,全國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平均畝產均超過900公斤。湖南溆浦縣紅星村超級稻攻關基地百畝方平均畝產1026.70公斤(種子來自深圳),此外多地突破千公斤。這意味著已成功實現第四期超級稻畝產千公斤攻關目標。
創世紀公司總裁楊雅生透露,目前該超級稻品種正在接受國家農業部、省級農業部門的測評。如果審核通過,最快將于明年獲得全國推廣種植的資格。“Y兩優900”屬于秈稻,適合南方種植。按照此速度,最快明年底,該超級水稻將登上百姓的餐桌。
幕后
深圳大力扶持
深圳約2000平方公里土地中,農業用地僅10萬畝。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深圳市優先保障科研試驗用地,現已安排1.7萬多畝用于深圳國家科技園區建設。市經貿信息委現代農業處處長鄭璇表示,該園區于2010年12月由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建設,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生物育種產業。“Y兩優900”新組合是深圳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自主選育而成,去年,創世紀的超級稻項目獲得深圳市300萬元的資金扶持。
2009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深圳生物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09-2015年)》,同步實施《深圳生物產業振興發展政策》,每年集中5億元,用于支持生物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