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蟲情報第 10 期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4年4月17日
2014年全國小麥中后期病蟲發生趨勢預報
4月14-16日,全國農技中心在山東濟南市召開了全國小麥中后期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來自全國小麥主產省(區、市)的測報技術人員和植保、氣象科研部門專家,在充分交流和研討小麥病蟲害發生基數、小麥品種布局及生長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未來天氣趨勢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14年全國小麥中后期病蟲總體呈重發態勢,程度重于上年和常年,小麥穗期蚜蟲、赤霉病呈大發生態勢。
一、發生趨勢
(一)發生種類和面積
小麥中后期病蟲以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葉銹病、紋枯病和蚜蟲、吸漿蟲、麥蜘蛛為主,葉枯病、根腐病、全蝕病、黑穗病、病毒病、胞囊線蟲病、地下害蟲、一代粘蟲、灰飛虱、麥葉蜂、麥莖蜂、土蝗等在局部地區會造成一定為害。預計2014年全國小麥中后期病蟲害發生約7億畝,占全生育期發生面積的7成多,其中,病害發生3.63億畝次,蟲害發生3.45億畝次。各病蟲發生面積見下表。
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面積和區域預測表
|
病蟲種類
|
發生面積(萬畝次)
|
未來重點發生區域
|
|||
|
目前
|
未來
|
合計
|
|||
|
赤霉病
|
零星
|
13000
|
13000
|
長江中下游、江漢、江淮、黃淮
|
|
|
條銹病
|
685
|
2550
|
3235
|
西南東部、江漢、江淮、黃淮、華北南部、西北東南部、新疆沿天山麥區
|
|
|
白粉病
|
950
|
7050
|
8000
|
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陜甘寧
|
|
|
紋枯病
|
9200
|
4500
|
13700
|
黃淮、華北南部
|
|
|
葉銹病
|
50
|
3000
|
3050
|
江淮、黃淮、華北、西北
|
|
|
其他病害
|
315
|
6200
|
6515
|
大部麥區
|
|
|
小計
|
11200
|
36300
|
47500
|
||
|
蟲害
|
蚜蟲
|
6250
|
20400
|
26650
|
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北
|
|
吸漿蟲
|
0
|
3500
|
3500
|
華北、黃淮、西北
|
|
|
麥蜘蛛
|
6375
|
3525
|
9900
|
黃淮北部、華北、西北
|
|
|
地下害蟲
|
1800
|
2500
|
4300
|
華北、黃淮、西北
|
|
|
一代粘蟲
|
150
|
1000
|
1150
|
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
|
|
|
其他蟲害
|
925
|
3575
|
4500
|
北方大部麥區
|
|
|
小計
|
15500
|
34500
|
50000
|
||
|
合 計
|
26700
|
70800
|
97500
|
||
(二)發生程度和發生期
蚜蟲、赤霉病呈大發生態勢,條銹病、吸漿蟲在部分地區有重發可能,白粉病、紋枯病、麥蜘蛛總體中等發生。全國小麥主產區中后期病蟲害流行和為害盛期為4月下旬至5月底。
1. 小麥病害
赤霉病重于上年和常年。其中,湖北江漢平原和西北部、安徽沿淮及其以南麥區、江蘇沿江和里下河等麥區大流行,重慶、四川東部和北部、浙江和上海沿江沿海麥區、河南南部和北部灌區、山東西南部偏重流行,山東其他大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陜西南部及關中川道區、新疆伊犁河谷中等流行。小麥齊穗揚花期為藥劑預防適期,長江流域為4月中下旬,黃淮為4月底至5月上、中旬。
條銹病重于上年。其中,四川北部“三江”流域、湖北西北部和江漢平原、陜西南部沿江川道區、甘肅隴南“兩江”流域和高山晚熟麥區偏重流行,西南大部、陜西關中西部、甘肅大部、河南南部、安徽沿江、寧夏南部、青海東部、新疆伊犁河谷和塔額盆地中等流行,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南部和膠東半島、新疆大部偏輕以下程度發生。流行盛期,西南地區東部、湖北、陜西南部為4月中、下旬,甘肅南部、陜西關中、河南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山東、山西、河北為5月上、中旬,甘肅隴東、寧夏、新疆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甘肅隴中、青海春麥區為6月下旬至7月中旬。
白粉病接近上年,輕于常年。其中,河北、河南北部、湖北江漢平原、江蘇淮北和沿海偏重發生,西南麥區和湖北大部、黃淮大部、甘肅東南部、寧夏、新疆伊犁和塔額盆地中等發生,華北和西北大部偏輕發生。發生盛期,西南麥區和湖北為4月中旬至5月上旬,黃淮麥區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華北和西北麥區為5月初至5月下旬。
紋枯病接近上年,重于常年。其中,河南大部偏重發生,華北、黃淮、江淮和長江中下游大部中等發生。發生盛期,江淮南部目前已開始侵莖,黃淮海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2. 小麥蟲害
蚜蟲重于上年和常年。其中,河北、山東、安徽淮北東部大發生,華北和黃淮的其他地區、江淮、長江中下游、西北大部偏重發生,西南、江漢和新疆南疆中等發生。穗期達危害盛期,其中,西南、江漢、長江中下游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北方麥區為5月上旬至6月上旬。
吸漿蟲輕于上年,重于常年。其中,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偏重發生,天津、陜西關中、河南中南部中等發生,黃淮和華北的其他地區、江淮偏輕發生,西北地區輕發生。成蟲羽化盛期,江淮地區為4月中下旬,黃淮、華北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麥蜘蛛重于上年,輕于常年。其中,河北中南部、山東中部山區、甘肅隴南和隴東川塬區和半山區偏重發生,華北、黃淮大部、湖北中等發生,江淮、西北大部偏輕發生。發生盛期,黃淮北部、華北地區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地區為5月中旬至6月上旬,長江流域目前已進入盛末期。
二、預報依據
(一)赤霉病、條銹病、蚜蟲等重大病蟲基數偏高
赤霉病長江流域麥區稻樁子囊殼叢/株帶菌率高于常年,菌源量接近大發生的2012年。四川、貴州株帶菌率為0.5%-2.0%,重慶株帶菌率為1.3%-7.5%;湖北株帶菌率為1.3%-12.4%,江漢平原為10%左右;安徽叢帶菌率一般為5.3%-29.0%,大部分地區在10%以上,株帶菌率大部分地區在1%以上;江蘇叢帶菌率大多為近年最高,沿江、里下河、沿海部分地區高于10%,普遍高于大流行的2012年,其中通州最高為38%;浙江叢帶菌率為2%-44%,其中平湖、海鹽、桐廬和建德分別達到44%、38%、23.5%和20%,而平湖的株帶菌率高達20%;上海叢帶菌率平均為40.9%、最高67%,株帶菌率9.5%、最高18%。西南地區東部已零星見病。
條銹病早春菌源基數是近5年來最高的一年,但低于重發的2009年同期。截至4月10日,西南、江漢、長江中下游、江淮、西北等麥區9省(區、市)64市(州、地區)313縣(市、區)見病,發生面積685萬畝;與連續輕發的前4年(2010-2013年)相比,發病縣點數分別增加51個、52個、76個、38個,發生面積分別增加226萬畝、171萬畝、45萬畝、157萬畝;與重發的2009年相比,發病縣點數和發生面積分別減少85個、1257萬畝。今年條銹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漢、江淮麥區見病早、病點多,向東向北擴展趨勢明顯。目前,云南大部病情已趨于穩定,西南東部、湖北北部和江漢平原處于迅速擴散流行期,河南南部、安徽沿江和江淮中南部、陜西南部、甘肅隴南和隴東處于集中顯癥期。
白粉病始見早,病情接近上年,輕于常年。目前,西南地區、湖北處于發病盛期,平均病葉率6%-18%;安徽、江蘇、上海、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西北地區南部處于始發期,平均病葉率在2%以下;華北大部尚未見病。
紋枯病病情接近上年和常年。目前,西南地區東部、江漢、江淮、黃淮和華北南部普遍發生,淮北、沿淮及以南地區開始侵莖。平均病株率,重慶、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長江流域、江淮、黃淮麥區為12%-17%,山西、河北等華北麥區為2%-3%。湖北宜城、安徽和江蘇的淮北與沿江、河南焦作、駐馬店、山東日照、菏澤、棗莊、濰坊等部分地區平均病株率達20%-30%。
蚜蟲在江淮、黃淮和華北南部麥區始見期早、上升快、密度高,發生基數高于上年和常年。目前,西南南部已進入發生末期,西南東部為發生盛期,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華北南部為發生始盛期,西北麥區仍處于發生初期。平均百株蚜量,云南為747頭,四川、貴州、江蘇、河南南部為200-400頭,重慶、河南中北部、湖北、安徽、浙江、上海為50-150頭,山東、山西、陜西為10-40頭,河北、北京、天津、甘肅為10頭以下。高密度田塊主要集中在西南、江淮和黃淮等前期高溫干旱麥區,如云南騰沖、河南平頂山、四川榮縣、安徽固鎮、湖北鐘祥、貴州甕安、重慶渝北、上海、江蘇泰州最高百株蚜量分別為8.5萬頭、2.8萬頭、1萬頭、8000頭、7000頭、4970頭、2570頭、 2400頭、1900頭。
麥蜘蛛江淮、黃淮和華北南部麥區蟲量偏高,高于上年和常年。平均每尺單行蟲量,湖北為369頭,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為100-170頭,云南、安徽、河北為20-30頭,其他麥區為10頭以下;與上年同期相比,山東偏高7.3倍,甘肅、云南偏高1.5倍左右,河南、河北偏高95%左右,安徽、山西接近,寧夏偏少60%。高密度田塊主要分布在湖北西北部、陜西南部、甘肅隴南、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山東中東部、河北中南部的丘陵山地和旱地,平均每尺單行蟲量達300-500頭;河南洛陽、陜西合陽和蒲城、湖北老河口、河北滄縣、山東青島、山西臨猗、甘肅武都和甘谷最高每尺單行蟲量達1.5萬頭、3000頭、2200頭、2000頭、1800頭、1500頭、1200頭。
吸漿蟲在華北、黃淮、江淮大部密度有所降低,但局部地區蟲量較高。春季淘土調查平均每樣方蟲量,天津為3.8頭,河南為3.0頭,河北、北京、陜西為2.4-2.6頭,甘肅為1.7頭,山東、山西、安徽為1-1.3頭,大部地區比上年和常年減少20%-50%。天津、河北中南部、陜西關中、河南北部仍存在高密度田塊,最高每樣方蟲量,天津武清、河北安新、陜西興平、河南焦作、濟源分別為765頭、254頭、254頭、214頭、135頭。
(二)小麥長勢、生育期和品種布局對病蟲發生有利
目前我國冬小麥長勢總體正常,安徽、江蘇、河南、山東、河北等主產區小麥群體大、田間郁閉,對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等流行性病害和蚜蟲、吸漿蟲等趨嫩性害蟲的發生十分有利。江淮、黃淮和華北麥區生育期偏早5-7天,西南地區東部和北部處于揚花末期至灌漿期,長江中下游、江漢、江南麥區處于抽穗揚花期,江淮、黃淮麥區處于孕穗期至齊穗期,華北、西北大部處于返青拔節期。長江中下游和江淮黃淮麥區赤霉病菌孢子釋放期、江淮黃淮麥區吸漿蟲羽化期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吻合度高,病蟲發生危害威脅大。
大部麥區今年小麥品種布局無顯著變化,除西南、西北、華北部分地區有抗條銹病和白粉病品種,長江中下游麥區有耐赤霉病品種外,其他麥區主栽品種對病蟲的抗性普遍較差,尤其是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常發區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大,高產優質品種對蚜蟲、吸漿蟲無抗性。
(三)天氣條件有利于穗期病蟲害發生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4-5月,全國冬麥區大部比常年氣溫偏高,特別是黃淮和華北偏高2-3℃,有利于蚜蟲、麥蜘蛛等害蟲的繁殖危害。4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西南地區東部、江漢、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有連續降雨過程,有利于赤霉病的侵染和條銹病的擴散流行;5月份,江淮、黃淮和華北南部降水偏多,有利于吸漿蟲化蛹羽化和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的流行。另外,霧霾、結露等天氣條件和田間小氣候有利于赤霉病等病害的發生流行。(病蟲害測報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