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4年04月14日 06 版)
編者按
“誰有958,今年準發家。”這句順口溜見證了全國第一大玉米品種“鄭單958”的輝煌。作為本世紀初中國種業界躍出的一匹黑馬,該品種于2000年由河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堵純信育成,2001年先后通過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和國家審定,并被農業部定為重點推廣品種。
2001年,“鄭單958”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只有339萬畝,而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14年的最新數據,其最近3年的全國推廣面積維持在7000萬畝左右,是中國玉米種子市場前10年表現最好的品種,推廣速度之快,暢銷時間之久,可謂史所罕見。
近年來,伴隨著品種退化和經銷商利潤不斷下滑,“鄭單958”的推廣已過巔峰期,推廣速度也有所放緩。2016年,其品種保護權即將放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給新的優勢品種提供了搶占市場份額的好機會。然而綜觀目前國內玉米種業市場,還很難有一個國內自主培育的品種能與之一較高低。“鄭單958”在品種選育、科企對接、企業營銷模式方面能提供哪些借鑒?為什么很難培育出與之媲美的新品種?未來的優勢品種在哪里?周刊邀請玉米育種專家、種企代表、資深媒體人就這一話題進行探討,精選部分觀點以供讀者參考。
“鄭單958”的成功來自哪里?

“鄭單958”歷年推廣面積
好品種要簡化栽培技術,經濟實用
農業育種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演進
堵純信的育種,是面向解決實際問題的,因此與農民的生產生活也貼得最緊。“澆水也好,肥料也好,對提高產量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得投資,太陽光就沒有多少成本,我覺得更經濟些。”堵純信說。
“靠糧食賣錢收益是很低的。玉米1畝地千把斤,全部賣掉也就千把塊錢,扒扒成本,就落幾百塊錢。農民現在算經濟賬,他出去打工,一個月2000元左右,在種糧上就考慮簡單的辦法。過去是點玉米,現在上午收了麥子,下午就把玉米種上了,連肥也下了。現在我們搞不育系制種,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過去一畝地5斤種,現在3斤半就行了,也不用間苗,農民種好就可以出去打工,等收的時候回來收就完了,非常簡單。”堵純信告訴記者,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減少制種面積,“僅拿2010年來說,我國鄭單958制種田就有四五十萬畝,減少1/3,就可以騰出十幾萬畝搞生產。”
在堵純信看來,農業育種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演進的:以前的精耕細作逐步被機械化作業所取代,農村的人們逐步被解放出來并走向城市,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生產關系對于農業科技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他都細心留意著,并盡可能培育出好的品種,與農業發展、農民生活相契合。“單粒點播,不用去纓,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堵純信說。
——摘自《跟著太陽轉的人——記“鄭單958”主要選育者堵純信》
品種優勢強:適應性廣、綜合抗性好、耐密高產
“鄭單958”之所以能風靡全國玉米種子市場,主要是源于其強大的品種優勢,以適應性廣、綜合抗性好、耐密高產的優點,從黃淮海地區迅速擴展到東北地區。過去農民種莊稼講究整地播種、中耕間苗、施肥灌水等精耕細作,時下很多農民外出務工,更愿意簡化栽培技術,農業措施越少越好。農民親切地稱“鄭單958”為“懶玉米”,播完種外出打工經商,就等著秋天好收成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佟屏亞
4家公司制種銷售形成競爭格局
“鄭單958”之所以創造出“神話”,除了品種質量優佳之外,知識產權的營銷創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鄭單958”剛剛通過審定時,就上演了品種“爭奪戰”。“鄭單958”權屬單位河南省農科院采取了買斷生產權、經營權的競標方式,經過幾輪競價,最后由北京德農和河南的另外三家種業公司——秋樂、金博士、金娃娃4家聯手叫出天價1500萬元。4家公司分別制種、分別銷售,這本身就是一個競爭的格局。
——摘自《“鄭單958”神話VS黑馬“先玉335”》
哪些因素制約了新品種研發?
科企對接應采取點對點合作方式
新品種的推廣應該選擇排他性合作方式,定點做強。現在有些新品種的推廣是幾個單位與幾個單位合作,如果沒有點對點的合作方式,就產生不了好企業,也很難產生應用于生產的好品種。科企對接的“一夫一妻制”才是最長久穩固的。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廖西元
種企從研發到售后沒有形成有機整體
國內種子企業除了在品種(耐密性、抗逆性)和技術上遇到了門檻之外,更重要的問題還出現在了營銷環節。國內企業對于市場細分、產品定位等營銷環節還處于粗放式發展期,沒有針對具體的市場“對癥下藥”。從營銷的環節來說,國際種子企業如孟山都、先鋒、先正達等,要比我國領先很多。這不是某個企業自身的問題,主要基于整個體系,我國的種業產業鏈條經常是割裂的。育種由科研部門來做,生產由農民來承擔,種子公司進行粗選和包裝銷售,經銷商就是向農民賣種子,整個基于種業上下游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系統尚未形成,而跨國企業從研發一直做到售后服務,已經形成為一個成熟的整體。這也是國際種業和國內種業公司發展不同的根源。
——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劉石
種業界三種不良傾向應引以為戒
現在種業界有三種不良傾向應當引以為戒。一是“跟風”型。有些育種人員一看“鄭單958”、“先玉335”市場上很火,便跟在大品種屁股后邊跑,貪大求全。既追求高產,又想高抗;既希望優質,又要廣適。主觀愿望是好的,但客觀條件尚不具備。如此“跟風”,其結果是貪大而大不成,求全而全不得,勞民傷財白搭工。
二是“改良”型。把大品種拿過來,對其父本或者母本的某一無關本質的特征特性修修補補,然后改頭換面,重新命名,報審報批。如此改良,品種重新起了個名字,但種質資源里并沒有增加新品系。
三是“反常”型。育種人平時搞試驗期間很少有人關注,一旦得了獎便多方關注,多方伸手,沒親自參加試驗育種的人也想擠進名單里。而對真正有功人員如何重獎、如何提升職稱等待遇問題卻不夠關心。這種反常現象不利于調動和保護育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農民日報》高級記者宋遜風
新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
首先,目前玉米育種界急功近利,“類958”、“類335”品種不斷,但由于同質化嚴重,難有上佳表現;其次,有名無實、曇花一現的新品種仍將大量充斥市場;第三,德美亞系列品種、先玉系列、正大號系列、迪卡系列等洋品種種植面積仍將持續增長。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佟屏亞
打擊套牌侵權需要持續化,加大處罰力度
套牌侵權行為會影響企業研發的積極性。要加強種業打假,重點是要持續,如果能連續打假3到5年,市場秩序會好很多。此外,還要加大套牌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舉個例子,發現了1000斤侵權的種子,每斤售價10元,按照5倍處罰的話罰款5萬元。事實上,被剽竊的是育種人員的勞動成果,這些成果是耗時5年、10年,花費上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培育的新品種,處罰侵權行為時,應考慮到這些培育代價,制定相應的商業性處罰。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
玉米育種應向何處去?
腦子里要有一張全國農業布局圖
什么時候才能出下一個“鄭單958”?首先,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要符合社會變革的要求,例如機插、拋秧等技術的出現都對農作物品種的研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企業在進行新品種研發時腦子里要有一張全國農業的布局圖,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選育不同品種。第三,企業要想研發出優勢品種,不僅需要技術的轉型,還需要育種機制的轉型,從課題組制轉為工廠化育種,更需要市場的轉型,要用好資本市場。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廖西元
在提高單產和增加效益上挖掘潛力
推進我國玉米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在提高單產和增加效益上挖掘潛力。通過“一機兩改一保障”,即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帶動品種改良和土壤改良,加強病蟲害防控,把產量增益恢復到每年100公斤/公頃以上。
在育種方向上應該追求密植品種,而不是稀植品種。70年代,密植技術在國際上就已經成熟了,密植可以讓玉米所攜帶的對糧食生產有害的“殺手”基因在早期暴露出來,這樣育種家就可以迅速做出調整和篩選。此外,新品種的抗逆性測試非常重要,多點試驗更能發現問題。——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
適應機械化作業和輕簡式栽培的品種更易應用推廣
只有適應未來高效率機械化作業和輕簡式栽培的品種才能夠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才能符合種植者的意愿和要求,才能夠迅速應用和推廣更先進的技術,才能夠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
中國的氣候條件非常復雜,各個地方的土壤、降水等都不一樣,所以企業未來在種子研發的時候就要明確產品最適宜的區域、產品所要服務的市場。當產品成型之后,還要針對市場進行推廣、示范、解決方案、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的服務措施,使得種子能夠達到最佳的栽培效果。
——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劉石
要因地選育區域性良種
玉米新品種選育不應該“賭大品種”,要因地選育區域性良種。品種的適應性是由基因型和環境的互作決定的,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對應不同的品種;氣候類型越多樣,對應的品種就越多。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玉米種植國,盡管玉米種植區域的氣候類型比我國簡單,但是生產上沒有全國性的大品種,主要是區域性的優勢品種。
針對目前我國玉米育種的現狀,北京德農種業有限公司及時調整育種方向,在選育全國性的大品種同時,強化區域性優勢品種選育。通過進一步細化生態區,根據積溫把同一生態區細分成多個亞區,從而提高品種篩選的準確性和針對性;通過調整育種站布局,在我國主要的玉米生態區設立育種站,選育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品種;通過從國外引進育種材料,尤其是引進早熟、耐密、抗倒伏、脫水快、適合機械化采收的新種質,豐富種子資源,完成了由單純依賴全國性的大品種“鄭單958”向區域性優勢品種順利過渡。
——北京德農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占勇
育種時農民的需要最重要
搞育種,要時刻考慮專家和農民的需要是否一致,農民的需要最重要,企業要沉下心來認真研究。
種業是一個對創新能力要求很高的行業,尤其是要有協同創新能力。現在研究種子的很少研究機械化,各學科背景的人才沒法聚在一起,缺乏協同創新機制。川單種業正在參與籌建玉米育種技術中心,就是想探索一下,由企業做潤滑劑,看看效果如何。
——四川川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倫理
本報記者李竟涵宋修偉王澎李飛張鳳云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