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搞種植就是看天吃飯。當然豐產豐收除了靠天,還要靠種子、肥料和農藥。其中,種子又是種植成功與否的第一道關。
南方農村報記者近段時間走訪廣東早造稻種市場發現,一些種子店可是設了不少"坑",農戶要當心了。
成倍夸大畝產
利用小黑板或紅紙宣傳當季銷售的品種是種子店多年的習慣,農戶也會根據上面的信息來選購稻種。然而,有些零售商卻在這里做文章——故意夸大品種信息來引誘農戶上鉤。
在信宜市懷鄉鎮,有種子店標出了"Y兩優143"畝產達2400斤,產量第二高的是"Y兩優7238",為2100斤。記者查詢上述兩個品種的廣東審定信息公告,發現畝產都在910斤左右,宣稱的產量明顯夸大。
目前,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還在為第四期超級稻高產項目進行攻關,百畝連片的平均畝產為988.1公斤,并且是在特殊的環境下配以優厚的栽培措施才能到達。
品種未審先推
據反映,今年早造未審先推的情況多了起來。南方農村報記者走訪粵西地區發現,確實如此,當中不乏正規企業身影,如湖南某公司未通過審定的多個水稻品種在多地可見。像深兩優829、Y兩優36、協優963、Y兩優837等品種,均未通過廣東省審定。
不同地區,由于氣候差異,對水稻的審定標準不盡一致。廣東對水稻品種的抗性要求十分高,特別是稻瘟病。一些在湖南種植十分高產的明星品種,未能通過廣東審定,主要原因就是抗性不足,種植風險很高。
李鬼冒充李逵
省市交界歷來是種子管理部門和正規企業頭疼的區域,如廣東的懷集、南雄、龍川等水稻種植大區,因處在行政區域邊界,鄰省的稻種企業常常會"撈過界".這些企業看到一些市場熱銷品種,就會馬上上演真假李逵的戲碼。
"才推開不久的品種就被假冒了。"廣東一知名企業老總吳仁(化名)說著說著,氣不打一處來,本來是自己獨家經營的品種,卻發現有鄰省企業在自己"地頭"冒名銷售,而且貨量不少。
吳仁說,這個品種好銷,自己的制種都未跟上,市場就出現了冒牌貨。他擔心的不僅僅是今造的市場份額被侵蝕,還有假冒品種帶給農民的經濟損失和新品種市場口碑的名譽損失。
溫馨提醒
1、購買稻種后一定要求商家開購銷票據,用于種子出現事故后作索賠依據;
2、購買通過廣東省審定的合法稻種;
3、遭遇相同品種名、不同包裝時優先選擇知名企業;
4、選擇信譽好(hao)的種子經銷商作為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