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記者在杭州也做了個調查發現高端超市轉基因大豆油消失
商報訊 (記者 謝晨 張蓉蓉 攝影 杜國平) 前天中午11時,原央視名嘴崔永元在微博上發布了親赴美國考察轉基因問題的紀錄片,名為《小崔考察轉基因》,當晚紀錄片的播放次數就已破百萬次,在時長69分鐘的視頻中,他自己擔起了旁白解說的工作。自2013年12月8日到12月18日,長達10天的行程中,走訪了美國洛杉磯、圣地亞哥、芝加哥、斯普林菲爾德、西雅圖、戴維斯等6個地區,進行30場訪問,試圖從“轉基因是否安全,有沒有爭議?”“轉基因作物、食品是否安全?”“草甘膦有毒嗎?”“轉基因食品是否應該強制貼上標識?”等問題入手,反映“轉基因”在美國的現狀。
崔永元赴美拍轉基因紀錄片 遭“挺轉派”方舟子批駁質疑
紀錄片中,被采訪者除了科學家,還有民間協會、醫生、農場主以及普通市民。
視頻開篇崔永元就直奔主題求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科學界是否已有定論?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是全美搞農業研究最好的學校,該校從事生物技術研究的瑪廷娜·紐威爾·麥格勞林教授明確指出,在美國科學界,對于轉基因基本沒有什么爭論,只有少部分人有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少數人提供的大部分信息,并沒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緊接著,鏡頭轉至西雅圖北部的一個小島上,美國已退休的西華盛頓大學教授南希·斯萬森反駁,并出示數據曲線圖,以證明轉基因作物種植所使用的草甘膦與一系列疾病發病率增長有關,例如阿茲海默癥、神經疾病,還有糖尿病和腎病等。另有數十位農業、醫療、經濟、生物工程領域專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對轉基因的擔憂。
此次紀錄片的攝影師克里斯朵夫·愛德華茲還曾拍攝過一部關于轉基因的紀錄片,其中對比顯示,食用轉基因飼料(含草甘膦)豬的膽囊顏色,要比食用非轉基因飼料的黑。將非轉基因糧食和轉基因糧食分成兩堆,當非轉基因的迅速被小鳥吃完時,轉基因糧食還剩很多。
正是這一例證,被“挺轉派”方舟子抓個正著,取笑崔打算利用“小鳥分辨轉基因和非轉基因”拿諾貝爾獎。“而且草甘膦也大量地用于非轉基因作物的除草,中國就用得很多,都是用于非轉基因的,崔永元要禁的究竟是草甘膦還是轉基因?”
科普和打擊偽科學的“科學公園”撰文稱,崔永元在這部所謂“為傳播真實信息駁斥謠言”的紀錄片中,植入了極多已被科學界反復辟謠的謠言和謬誤。
非轉基因種植也使用草甘膦除草 重申國內對轉基因食品有明顯標識
昨天,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000061,股吧)質量標準研究所趙學平教授介紹,草甘膦是目前國內常用的除草劑,其急性、慢性毒性都很低。“非轉基因作物除草也使用草甘膦,國外同樣如此,但為了提高農作物生產上的需求,采取了抗草甘膦轉基因技術。”浙江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標準所所長、農業部農產品及轉基因產品質檢中心(杭州)常務副主任王強表示,相關農藥的使用都是經過國家相關部門嚴格審批,草甘膦同樣如此。
王強尚沒有完全觀看崔永元的轉基因紀錄片,但也通過崔方兩人的論戰,片段式地了解了些內容,有民眾擔心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或者一些無法控制的問題,例如風,將轉基因作物種子傳播到非轉基因的土壤中等,“其實,這些都是國家機構和層面在考慮的問題,基本上都包含在轉基因安全性評價考慮范圍內。”王強說,關于轉基因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對安全性研究。也正是如此,轉基因食品都要進行成分檢測,如果在轉入基因片段后,出現個別蛋白質無法消化吸收,造成免疫系統疾病,也就是過敏,那在研究檢測過程中,就會被剔除。
國內關于轉基因方面仍在不斷研究,真正投入大面積產業化生產的主要是棉花,但棉花更多用來制作衣服,少部分用來制作棉籽油,另有相當一部分轉基因大豆、玉米主要進口于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地,制作成菜籽油、玉米油等。但大部分的農副產品都不是轉基因。
昨天,王強再次強調國家關于標識轉基因的問題,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應當有明顯的標識。
紀錄片中,崔永元還在當地華人超市,隨機買了6種豆腐。其中,1種沒有任何標識,無法說清是否為轉基因,另有5種都有明顯非轉基因標識。另有一款購買的爆米花標明使用非轉基因玉米,為非轉基因爆米花。崔永元表示,在美國當地的情況時,非轉基因食品為自愿標識,他想說明,在美國市場買有機食品還是轉基因食品,是可以非常容易選擇。
大豆油因轉基因成爭議
杭城高端超市難覓其身影
與之相對應的,在國內超市里能否輕松挑出轉基因或非轉基因呢?
昨天,商報記者來到施家橋附近的幾家超市,對貨架上銷售的食用油做了詳細的比對。早在去年6月19日,本報曾刊登了“超市賣的大豆油成了轉基因天下”一文,引發多方關注。但是時隔八個多月,目前貨架上的食用油種類已經物是人非,citylife的食用油專區甚至難覓大豆油的蹤影。
王阿姨50歲左右,在citylife施家橋店油品區做導購,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為消費者答疑解惑。“年紀大一點的客人會有自己的選擇,買什么牌子的食用油,買大豆油還是菜籽油,這些客人目的明確。但是一些三四十歲的客人,會偏愛咨詢,他們愿意聽完我的介紹,再決定買哪款油。”王阿姨說道。
目前,citylife施家橋店銷售的食用油品牌大概有魯花、金龍魚、福臨門、長壽花等,商品種類包含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稻米油、調和油、堅果油等。而一直備受消費者矚目的大豆油,商報記者在貨架上找了許久,最終在王阿姨的指點下,才在貨架最下面一排的角落里發現了一款。
王阿姨表示,據粗略估計現在賣場里買花生油的客人最多。“我們這里的客群相對來說屬于高消費。大豆油因為轉基因的爭議,許多客人心存疑慮,寧可多掏一點錢買其他商品。而部分實用調和油里,成分中也會有大豆油,同樣不大賣得出。”王阿姨表示。
華潤萬家專門為大豆油做了“堆頭”
雖然在高端超市中,大豆油似乎遇到了無人問津的窘境,但是在普通大賣場里,因為具有價格低廉的優勢,依然會有許多馬大嫂愿意為大豆油買單。
華潤萬家施家橋店與citylife僅一路之隔,兩家店幾乎可以算是面對面。昨天,華潤萬家糧油專區的主通道上,一個擺滿大豆油、調和油的堆頭特別引人注目。潤之家實用調和油、金鼎實用調和油、蘇果大豆油、元寶大豆油,這些食用油的外包裝上,都注明了原料中大多為轉基因。這個貨架已經將轉基因食用油分門別類進行陳列。
而在另一邊,菜籽油、稻米油、橄欖油、芥花調和油被擺放在一起。從價格牌上看,與另一側的大豆油大為不同。
據粗略估計,同為5升裝的食用油,便宜的大豆油只需34.8元,而一款魯花的花生油則要139.9元,價格相差了近4倍。
華潤萬家負責油品采購的相關負責人透露,因為價格的原因,大豆油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支持者,這個客群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這部分客群對于轉基因商品不敏感。畢竟食用油不像豆腐、醬油等其他可能會用到轉基因大豆的商品,可以根據需求進行選擇。食用油是每家每戶每天都要用到的必需品,使用頻率高,價格成為這個客群的第一訴求。”該負責人說道。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流通市場上的大豆油,100%為轉基因大豆,與此同時,調和油中只要是含有大豆成分的也百分之百為轉基因原料。“普通超市里大豆油的銷量大概能占整個油品份額的35%至40%,玉米油加上花生油能占40%左右,葵花籽油、菜籽油占10%,最后是其他類油品。”
豆腐、醬油包裝未標“轉基因”
豆腐、醬油也是以大豆作為原料的商品,但是商報記者在各個品牌中尋找轉基因字樣,這些商品幾乎無一例外的避重就輕。
超市中醬油的品牌大概有六七種,每個牌子都出了高端商品和平價商品。醬油行業的包裝策略為,高端商品會在原材料上注明“所使用大豆為非轉基因大豆”,以此來提高商品的品質。但是在平價的商品包裝上,原料只是注明“大豆”字樣,而沒有介紹是否為轉基因。
而另一種以大豆作為原料的豆腐,包裝更是簡單,幾乎所有商品的原料都統一注明為“精選大豆”,含糊其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相關負責人表示,食用油是否用了轉基因大豆,被媒體熱議了很長一段時間,相對其他商品來說消費者會比較敏感。生產企業也根據市場狀況進行調整,把高端油和平價油進行不同的定位。但是目前市場上,其他商品還未有如此關注度,許多商家自然愿意模糊原料成分,打擦邊球,不愿意讓商品攪入爭議的漩渦。
“去年許多大豆油包裝上"轉基因"的字樣還是紅色大字,今年許多品牌的新包裝雖然標注了"轉基因",但是字體明顯變小,有些商家甚至把字體放入了所有原料的配方成分中,消費者乍一眼看過去,根本看不見"轉基因"。”業內人士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