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水稻最低收購保護價提高3/3/5元,同比增幅縮小 2月12日,國家發改委宣布14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保護價為每50公斤135/138/155元,同比提高3/3/5元。此前國家已于13年10月12日宣布14年小麥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8元,同比提高6元。我們認為14年兩大口糧提價幅度的明顯縮小,說明中國糧食安全保障焦點的轉移。
提價已無空間,重心轉向制度創新 據農業部消息,2013年中國進口小麥553.5萬噸,稻米227.1萬噸,兩大口糧合計進口780.6萬噸,同比增加28.6%。我們認為進口增加主要是因為國內外價格倒掛,在國內并不缺糧局面下進口仍然有利可圖。我們認為如果繼續大幅提高糧價,將進一步扭曲價格體系,打擊國產糧積極性。因此我們判斷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放慢提價幅度,嘗試新的農業扶持制度。
新政策利好種子行業,看好隆平高科盡管糧價放緩不利于種子提價,不過我們認為仍有兩大利好政策,一是扶持規模化經營,二是加大農業補貼。對于種子行業龍頭來看,購種主體將日益集中,良種獲得優質優價的機會增加,且銷售推廣難度降低。同時,國家為保障種糧積極性,將進一步扶持良種良法推廣,促進農民增收。我們認為具有口糧良種領先優勢的隆平高科有望獲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1日宣布,今年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今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上年分別提高3元、3元和5元。
發展改革委表示,適當提高最低收購價格水平,目的是為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
我國2004年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和收購價格后,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從2004年、2006年起國家在主產區分別對稻谷、小麥兩個重點糧食品(行情專區)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此后,國家每年綜合(行情專區)考慮糧食成本收益、供求情況、市場價格、宏觀調控等因素,確定小麥、稻谷各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并于作物播種前向社會發布,引導農民種植,促進糧食生產。
2008年以來,針對糧食生產成本上升較快的情況,國家連續6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截至去年,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每斤1.39元、1.12元,6年累計分別提高0.67元、0.41元,提高幅度分別為9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