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109號文件”),該文件是針對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8號文件”)在貫徹落實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在體制機制上突破創新。為學習貫徹“109號文件”精神,近日,農業部在京舉辦現代種業發展培訓班,種子管理部門、國家級制種基地市(縣)和種子企業相關負責人一致認為——
謀改革紅利 冀政策落地
2014年現代種業發展培訓班分組討論現場。 本報記者 李飛 攝
本報記者 李飛 王瑜
2月10日,北京今冬的第一場雪開始融化。京北,農業部管理干部培訓學院崇學大廈風雨報告廳內,現代種業發展培訓班準時開班,來自各省種子管理部門、國家級制種基地市(縣)和種子企業的相關負責人齊聚一堂。為期兩天的培訓班上,討論最多的話題是“政策落實”。“109號文件”出臺后,各地都在積極摸索貫徹政策,但是不同省份、不同作物情況不同,企業對政策的訴求也不一樣,政策落地的難度還很大。
《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在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作物種業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是也面臨新的挑戰。必須堅持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資源、人才等要素向種子企業流動,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必須扶優扶強,加大對“育繁推”種子企業的育種投入,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優化配置資源。加大基地建設,科學規劃布局,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生產基地。嚴格品種審定和保護,提高品種審定條件,加快不適宜品種退出。強化市場監管,嚴厲打擊搶購套購、套牌侵權、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的行為,切實維護公平的市場秩序。
《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修訂將經營雜交稻、雜交玉米種子企業的注冊資本由500萬元提高到3000萬元;進出口種子企業注冊資本由1000萬元提高到3000萬元;農業部發證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的注冊資本由3000萬元提高到1億元,還要求這些企業有固定的育種人員、育種機構和工作經費,有穩定的生產基地、健全的售后服務體系以及通過審定的品種等。
《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
支持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建立科研機構和隊伍,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并率先在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育種力量和資源,加大科研投入,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先進育種技術、育種材料和關鍵設備,創新育種理念和研發模式,加快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嚴格品種審定與保護。統籌植物新品種測試和品種區域試驗,加強品種特異性、抗病性和抗逆性鑒定。建立國家級與省級品種審定協調機制,科學制定品種審定標準,規范品種審定行為,健全品種退出機制,加快不適宜種植品種退出。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擴大保護名錄,切實保護原創性、突破性親本和品種。建立品種權轉讓交易公共平臺,制定交易管理辦法,規范交易行為。在糧棉油生產大縣建設新品種引進示范場,開展新品種展示示范,加快突破性優良品種推廣。對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新品種,國家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育種者成果獎勵。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
突出以種子企業為主體,推動育種人才、技術、資源依法向企業流動,促進產學研結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鼓勵種子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股份制研發機構;鼓勵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并購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確定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2015年底前實現與其所辦的種子企業脫鉤;其他科研院所逐步實行企業化改革。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企業開展合作研究。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過兼職、掛職、簽訂合同等方式,與企業開展人才合作。
國家各科研計劃和專項加大對企業商業化育種的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支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土地入股、租賃等方式,推動土地向制種大戶、農民合作社流轉,支持種子企業與制種大戶、農民合作社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
落實:意義重大責任重大難度更大
“‘109號文件’出臺之后,我們感到備受鼓舞,文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很好,令人大為振奮,但是如果落不到實處,掛在墻上、印在紙上,就等于空談。”2月11日分組討論會上,甘肅省種子管理局局長常宏的話代表了整個種子管理部門的聲音。
企業和基地方面,對政策落地的期待更為迫切。企業對政策的態度可以概括為“字字是金、鼓舞人心、空喊沒用、抓緊落實”。如企業最關心的育種人才流動問題,記者采訪中,很多企業負責人都表示已經在努力從科研院所引進人才了,但是不少科研人員顧慮很大,沒有相關配套政策的保障。“109號文件”要真正落地不容易。河南秋樂種業總經理李繼軍表示:“文件提出科研人員可到種企‘兼職、掛職并簽訂《合同》’,對此,種子主管部門應該進一步明確解釋,主要是科研人員的身份一定要明確,關鍵是要有編制。”
相關標準的制定、調整和統一也是企業關心的問題。比如“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標準,由于蔬菜和大田作物種企特點不同,1億元注冊資金、5000萬元固定資產的門檻并不適合蔬菜種企。除此之外,保護知識產權、打破地域壁壘、構建綠色通道也是企業方面普遍關注的政策落點。
57家新授牌的國家級制種基地,對配套政策的訴求相對統一,但是也提出了更全面、系統的要求。共同的呼聲是:希望國家財政加大對制種基地市縣的轉移支付,增加基地建設投入。很多基地縣也是貧困縣,僅靠地方財政恐難保證政策落地。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和鼓勵土地流轉政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加快保險業對制種業的支持,面對自然災害可以得到相應的政策性補償,政策性保險要擴大品種范圍,擴大覆蓋面。”湖南省懷化市副市長王行水在基地組討論會上說。福建省建寧縣副縣長沙陳龍對《種子法》的修訂十分關注:“種子管理的關鍵是依法依據管理,法律的制定應該從基層政府和民眾的角度來看問題。”此外,產銷網絡平臺建設、資源整合、基地合作等問題也備受基地方面關注。
探索:一些種業大省已經開始行動
政策落地的關鍵在各地結合實際,盡快出臺相關落實政策,事實上,各省對種業發展都高度重視,一些種業大省已經開始行動。
湖南省將采取三種做法推動政策落地:一是整合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尤其是人才流動方面的,“109號文件”發布前,湖南就已經拿出辦法著力消除科研人員到企業去的后顧之憂。二是把習慣做法以文件形式規范起來。以品種權交易為例,有一套通常做法,還沒有一個專門的相關辦法來管理和規范它。湖南的初步想法是將品種權認定為國有資產,明確收益權分配方案。“一方面避免了另起爐灶重新制定政策的障礙和困難,把品種權認定為國有資產,品種交易就可以按照國有資產管理相關政策執行;另一方面收益權歸個人,解決了激勵機制缺失問題。”湖南種子管理局局長周志魁形象地將這種做法稱之為“把‘潛規則’變成‘明政策’”。三是通過試點做一些有效探索,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在企業最關心的人才流動政策方面,湖北也做了一些探索,去年12月18日,湖北省政府出臺了《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其中專門有一條是“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科技人員離崗轉化科技成果,在鄂創辦科技型企業的,保留編制、身份、人事關系,檔案不變,工資正常晉升,5年內可回原單位。財政上對育種科研和良種推廣的支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去年11月,湖北省拿出2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鼓勵企業投資科研,其中1500萬元用于種子企業育種加工,1000萬元用于良種推廣。
山東的情況相對復雜一些,山東多數種企有自己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流向企業之后如何更好地融入進來也是一個問題。“我們目前還在研究調查的階段。”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遲斌實話實說,“接下來會請來種子企業進行座談,看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除了人才流動,山東省在種企科研創新方面也花了很大心思,“通過重大專項扶持企業科研創新,我們并‘不差錢’,關鍵在于經費的投向,要選出真正用心做科研的企業,扶上馬送一程。”
在政策落地方面,甘肅省信心很足,省種子管理局局長常宏表示:“甘肅將力爭在6月底,出臺落實意見,甘肅省的科研院所屬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我們抓好政策的落實,就等于抓住了一次絕佳機遇,對破解甘肅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難題大有幫助。”具體落實方面,常宏也有自己的想法:“種業發展體系是獨立且健全的,但是受制于市縣管理站能力比較弱,體系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難以保證體制改革的最終完成。”這個觀點得到了基地方面的支持,甘肅省張掖市副市長王向機在討論會上提出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基地建設需要更多的支持。”
監管:不能管死目的是培育一批好企業
過去幾年,由于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劣種坑農現象明顯減少,2012年種子質量抽檢合格率為90%以上,比2009年時已經提高了11個百分點。但隨著一些突破性品種的更新,套牌侵權問題較為突出,逐漸成為市場監管面臨的主要問題。
去年11月底,農業部聯合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拉開了近年來執法力度最大、覆蓋范圍最廣、處罰措施最為嚴厲的一次品種侵權和制售假劣專項整治行動。
“109號文件”也對市場監管問題作了專門強調,要求從幾個方面著手,規范種子行業秩序。“市場監管,尤其是打擊套牌工作,歷來難做。監管不是不讓企業生存,不能管死,而要管活,要規范化,目的在于培育一批好企業。”吉林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丁萬志說。
盡管監管工作難做,但各地在監管方面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強,要啃下這塊“硬骨頭”,還需要系統地做工作。“在種業行風轉變方面,湖北省強調要推廣好種子、支持好企業。推出良種,假種劣種自然沒有市場;推出好企業,差的企業自然就沒法生存,我們管理服務的最終目的是讓農民用上好種子。”湖北省種子管理局局長盧開陽說。
甘肅在打假護權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打假護權是維護行業健康、良好發展的重要方面,馬虎不得。”常宏的建議是抓源頭、抓基地監管十分重要,但終端市場也要加強監管,要實現生產基地和終端市場監管聯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維持兩三年,市場秩序將會大為好轉。對于市場監管,甘肅種子管理部門很有信心。
來自企業的聲音
在現代種業發展培訓班上,種子企業相關負責人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品種審定綠色通道政策出臺后,如何規范使用、防止亂用是個問題。希望能盡快制定細則。
——黑龍江墾豐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顯輝
關于國家級種子基地建設,希望引入種子企業對種子生產基地的評估及反饋,并且要把種子企業對種子基地的評估和反饋意見同補助或獎勵掛上鉤。對于種子科研基地一定要確保穩定,絕對不能以“開發”的名義變來變去。
——北京屯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侯云鵬
制種基地設立隔離區是確保種子純度質量的關鍵。現在西北甘肅等地制種基地隔離區達不到200米的標準,有些地方農民的大田作物與種子企業的制種田相毗鄰,嚴重影響制種純度,給種子企業和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懇請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幫助協調解決。
——北京德農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洪春
當地鐵路局配送玉米種,以前是封閉的車廂,現在全改為露天無蓋的車廂,運輸中種子質量受損、被偷現象時有發生。即使無蓋的車廂,我們還很難爭取到。在這種無蓋、少車的情況下,鐵路運輸的中介生意人惡意提價,致使種子公司增加了成本,希望有關部門協調解決。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原紹剛
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目前還存在一些體制上的障礙,國家應出臺具體政策,確保科研人員流動依法有序進行。
——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彭光劍
有些中小型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在某一品種上做得比較好。國家政策在扶大扶強之余,還應該扶專,加大對專業化中小型種企的扶持。
¬——安徽天益青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良柏
目前,國家投資主要通過地方政府承接轉化,有些資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希望投資機制能有所改革,讓企業參與進來,讓資金更多流向有穩定的基地和育種能力的企業。
——仲衍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中華
新疆70%~80%的棉花都是轉基因抗蟲棉,這些棉花在生產上是安全的,但是在法律上是違法的,需要進一步制定新疆棉花產業政策。
——河北河間市國欣農村技術服務總會總經理盧懷玉
制種機械化和其他農業的機械化有所不同,四川是丘陵地區,制種機械化有其獨特性,希望國家在制種機械化方面給予更多關注。
——四川西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小東
我們歷來重視人才,一方面早早就進入高校,從畢業生中挖掘人才,靠自己培養積累了一批科研人員;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引進國外專家。外國專家來了之后,除了增強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還能夠帶來一大批資源,非常有助于我們打開其所在國市場。
——山東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興盛
種子質量是種企的生命線,我們一直非常重視質量管理,幾乎沒有出過任何問題,得益于我們三方面的質量體系建設:一是堅持優質優價,這樣就調動了各方共同關心質量;二是堅持全程質量控制;三是借助分子技術手段。
——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立清
宋遜風本報記者江娜王瑜王澎石亞楠李飛宋修偉李競涵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