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設
成效
農業部指導甘肅、四川、海南編制基地建設規劃,認定57個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利用千億斤糧食規劃和種子工程投資,啟動甘肅30萬畝玉米制種基地建設,支持主要糧食和園藝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會同財政部綜合開發辦投資6.5億元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制種基地。
挑戰
基地布局越來越集中,但基礎設施薄弱,自然風險加大;制種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但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程度低,比較效益下降;農業生產對精量播種要求越來越迫切,但種子加工能力弱,質量提升難度大;優勢基地競爭越來越激烈,但監管能力弱,基地秩序沒有根本性好轉。
走向
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國家在海南三亞、陵水、樂東等最適宜南繁的區域,劃定永久南繁科研保護區,納入基本農田范圍予以嚴格保護。
加快國家級制種基地建設。以西北、西南等國家級制種基地為重點,建立國家級優勢種子基地保護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基地基礎設施和基本條件建設。
落實政策性制種保險、制種大縣獎補、種子收儲政策性貸款等政策。
張掖國家級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壯大龍頭企業打造優勢品牌
甘肅省張掖市玉米制種面積連續多年穩定在100萬畝,年產玉米種子5億公斤,保證了全國2億畝玉米生產用種安全,張掖已成為全國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競爭力的玉米制種基地之一。玉米制種產業在全市農業總產值中比例達到30%以上,占主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
中國種業骨干企業14家落戶張掖。全市建成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20個,加工能力超過5億公斤。啟動建設總投資38億元的張掖國家級玉米種子產業園。
健全監管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實行嚴格的基地準入制度,積極推進種子企業兼并重組,種子企業數量從高峰時的上百家下降到現在的54家。嚴厲打擊無證生產、私繁濫制、搶購套購種子等不法行為,僅去年一年查處各類涉種案件96起。
四川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謀劃種業發展扶持企業做強
四川是國家重要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經過30多年的發展,常年制種面積40多萬畝,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雜交水稻種子產量約8000萬公斤,占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產量的30%以上;除滿足省內常年用種外,超過5000萬公斤種子銷往省外和東南亞國家。
2012年啟動了現代農作物種業提升工程,省級財政新增專項資金由2500萬元增加到3800萬元,并整合高標準農田等項目資金近億元;設立種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
一大批種子企業順應種業改革形勢和要求,通過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如仲衍種業、川農高科、金卓、西科等企業整合近50多家企業并成功增資注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