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水稻,人工勞務費占成本的大頭”
采訪對象:定遠縣張橋鎮東陳村農民 陳壽江
我今年66歲,承包了3畝2分田,種了一季早稻和一季小麥。要問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今年收成還不錯,夏天麥子打了2600斤,秋天水稻收了3500斤,兩項加起來毛收入7210元。但是刨去種子、化肥、農藥錢,機械耕地、插秧人工勞務費及提水灌溉電費等開支,純收入也就只剩下2200多元,攤到每畝,僅700元左右。在種田的這些成本中,栽插季節開支最大,請一臺旋耕機耕作一畝田的價格是80元。購買種子的開銷也很大,現在講究良種良法,不花五六十元買不到一斤種子,一畝田起碼需要1.5斤至1.8斤。
在栽秧季節,像我們家缺少勞力的,只能請人插秧。請一個工人一天的勞務費就要200元,還得包吃包喝。僅拔秧插秧的勞務費,3畝田就攤到千把塊錢。就這樣的價格,農忙時有錢也未必能及時請得到工人。可以說,種水稻,人工勞務費占成本的大頭。
“4556元,這就是我家今年全年的種地收入”
采訪對象:肥東縣響導鄉響導社區 張中橋
我初中畢業后就種地,20多年的務農經驗告訴我,家里的幾畝地只能提供口糧。要不是老婆在響導鄉街道賣童裝,我家日子估計比較艱難。
我今年39歲,有兩個讀中學的孩子。承包了4畝土地,每年種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麥。我認為種莊稼不劃算,還不如老婆在街上開一個小店。
去年我家水稻畝產1000斤,今年因為夏季干旱,水稻減產了,畝產只有800斤。我把水稻都賣給了附近小販,糧站要求比較高,而小販還提供上門服務。水稻每斤1.26元,毛收入是4032元。小麥畝產800斤,我以每斤1.12元的價格也賣給了小販,毛收入是3584元。從成本和純收入看,今年種水稻的種子費用是240元,旋耕機費用280元,插秧雇人工花費500元,農藥60元,收割機費用320元,買化肥用了460元。加在一起是1860元,辛苦大半年利潤只有2172元。種植小麥的麥種140元,旋耕土地用了自家拖拉機,柴油80元,化肥540元,農藥160元,收割機280元,成本總計是1200元,利潤是2384元。兩者利潤相加4556元,這就是我家今年全年的種地收入。
基層觀點
“種植成本上升比較快,壓縮了種糧農戶的獲利空間”
近幾年,農民種植成本上升比較快,除了一直存在的農資價格漲幅過快問題,人力成本快速上漲越來越成為農民面臨的新問題。
從農資價格看,雖然這幾年糧食等農作物的價格漲幅較大,但構成種糧的直接成本化肥、農藥等價格漲幅更猛、更剛性。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了農民種糧成本的大幅增長,成為農民種糧比較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雇工價格大幅上漲,壓縮了種糧農戶的獲利空間。最近幾年隨著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家里操持農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婦女,重體力活難以承受,在農忙“雙搶”季節時,多數農戶不得不雇請勞力幫忙,而雇用勞力的價格水漲船高,侵蝕農民種植利潤。(廬江縣農委副主任鄧本宜)
專家點評
“科技含量普遍較低,農業生產效益低”
農民種莊稼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首先,單個農戶種植莊稼的規模小,而相關的農資都要樣樣俱全,導致成本高;其次,農產品價格相對于工業品價格來說,明顯偏低。比如,一瓶品牌礦泉水的價格要高于一斤糧食的價格,而糧食的成本遠高于礦泉水的價格。除此之外,我省農業科技含量普遍較低,農業生產力低下,這也是導致農業生產成本較高、生產效益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再次,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老化,抗自然災害能力低下,一遇到災害天氣,農民就要加大投入,直接增加農民耕作成本,甚至還會造成減產。(省社科院城鄉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張謀貴)
對策建議
提高生產效率,在種植關鍵環節上增加對農民的扶持
提高單產,是增加種植效益的手段。要繼續推進小麥高產攻關等糧食三個行動,加大科技貢獻率。同時應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改造中低產田,提高現有糧田復種指數和產出率。此外,要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各類農業機械的社會化服務,提高生產效率。
當前進一步提高糧食價格的空間很小,實際上現在國內糧價已經高出國際糧價。因此,必須堅持并且加強對農業生產的各種補貼。一方面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要整合利用好支農資金,在種植的關鍵環節上增加對農民的扶持,比如在耕地、播種、病蟲害防治上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為農民“買服務”,有效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