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如鋼通訊員王璐韓娟)12月2日一大早,武陟縣圪垱店鄉王伊村的村民就忙開了。一株株梨樹苗被裝上車,運往陜西、山西等地。
看著外運的樹苗,61歲的王伊種苗繁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穆小平臉上掛滿了笑容:“今天又走了3000株。”
俗話說,種糧靠天吃飯,育苗靠行情吃飯。但在穆小平看來,小果苗能在王伊村越長越大,完全得益于2009年成立的專業合作社。
2009年,跟果樹苗打了17年交道的穆小平根據掌握的信息,決定成立合作社。習慣了單打獨斗的村民心里直犯嘀咕:加入合作社就不愁銷路了?價錢怎樣?收入咋算?面
對村民的疑問,穆小平決定先拉攏村里的育苗專業戶入社。不僅免費提供種子,還聘請省農科院的專家來指導,保護價收購農戶果樹苗。當年,合作社的百萬元收入讓村里的人都眼紅了起來。
至此,穆小平的合作社在村里慢慢地扎下了根。原本“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的農戶,現在紛紛入社。社員由33戶增加到如今的80戶,種植面積也由一開始的400畝擴大到現在的1500畝。此外還形成了合作社出面談價格、客商到村收購的銷售體系,農戶再也不用推小車趕集,一些農戶每年育苗收入甚至達20多萬元。
穆小平的合作社先后與鄭州市果樹研究
所、河南省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研發出新品種、新品系。“光賣產品賺不到大錢,必須賣品牌。”穆小平隨手拿了株蘋果苗介紹起來:“你可別小看了這小小的蘋果苗,2011年俺們合作社成了國家蘋果、梨產業技術體系協作單位,省里的農科院、林業廳年年都跟俺簽訂單。有了這個‘金字招牌’,果苗的身價提高了,訂單也源源不斷。”
“那可不,俺們的果苗現在不僅是種得好,而且還賣得好。”正在苗圃里伺弄樹苗的社員穆石磙接口說,“俺自打入社后,每年收入都在20萬元,家里蓋新樓,買新車,農閑時社里還組織俺們坐飛機旅游,日子過得不比城里人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