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11點多,貴池區秋江街道蓮臺村村民喻月鳳走出秋江棉業公司,荷包里裝著2550元賣棉款。她家種了2畝棉花,300公斤4級標準籽棉單價8.50元/公斤,2550元是今年的全部收獲。喻月鳳對這個價格并不滿意。“去年也是2畝地,賣了將近4000塊錢。今年大旱,棉花收成不好,但是質量要比去年好啊,成本也高了許多啊。”
由于今年棉花產量降低、質量提高、成本增加,在9月20日開秤收購之前,不少棉農樂觀地估計應該能賣個好價錢。“怎么著也該比去年高出一小截吧。”雙贏棉花專業合作社民生分社負責人喻會滿當時也是信心滿滿。但是最后結果卻讓棉農大失所望,一部分人咬咬牙也就賣了,還有一部分舍不得賣,囤積觀望。
據了解,我市現有棉花種植面積35萬畝,今年的高溫熱害對棉花生產影響較大,平均畝產在200公斤上下,減產15%左右,在抗旱難度較大的丘陵地區,畝產不足100公斤,減產率達到40%—50%。雖然產量較低,但由于天氣干旱,使得一些壞的棉桃自動脫落,低級棉成分較少,而且水分含量低,整體質量較好。
“今年收購的棉花很少有不合格的,一般都在4級以上。”秋江棉業公司總經理程雙應說,“這樣的棉花我們當然希望多收一點,收快一點。”但是開秤收購兩個月以來,全市已收棉花約1.05萬噸,棉農交售進度在65%左右,低于往年。秋江棉業通過合作社、大戶、經紀人合作,拓寬收購渠道,加快收購進度,截至目前收購籽棉2900噸,已加工20%交儲,收購進度仍是不太理想。
種植成本增加是導致棉農惜售的主要原因。合作社負責人喻會滿,同時也是種棉大戶。“我今年種了8畝棉花,今年畝產250斤左右,每畝棉花種植投入種子、農膜、化肥、農藥、抗旱等成本800塊錢,還不包括人工,都是4級棉的話,一畝能賣1000多塊錢,前后一算,純收入只有200多塊錢。”喻會滿覺得,“每斤五塊錢以上才合算。”
成本增加壓縮了棉農的收益空間,也相應地打擊了棉農的種棉積極性。雙贏棉花專業合作社民生分社共有社員20多戶,今年種棉面積比起去年減少了40%。“像這樣沒賺頭,明年面積還會減少。”喻會滿憂心忡忡地說。據市供銷社調查,由于土地流轉、棉花比較效益相對較低以及農村有效勞動力外出務工等原因,今年我市棉花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了將近8%。
棉花價格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市供銷社分析,目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收儲政策繼續托市,政策主導市場,內外價差比較大,加上紡織需求減弱等原因,國內棉花市場價格仍將以穩定為主,每公斤籽棉(標準級)價格維持在8.6元左右。
為了切實維護棉農利益,市供銷社嚴格實施保護價,幫助收購企業融資,保證按質論價、優質優價,應收盡收、不打白條。同時,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積極研究采取措施,穩定棉花產業發展。
市農委、供銷社等有關部門積極搜集棉花價格走勢、國際國內市場行情等信息,向棉農發布,引導棉農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種植。各縣區依托企業、合作社,開展統一適時播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病蟲草害防治、統一收購、統一經營和分散種植的“五統一分”模式,減少成本、提高效率,強化科技興棉,提高植棉綜合效益。同時,進一步調整和規劃棉田種植結構和區域布局,向規模植棉要效益;強化龍頭企業作用,發展訂單農業,實現農民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積極引導和扶持棉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組織化程度,讓棉農既參與生產又參與流通,推進棉花生產健康有序發展。(記者 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