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豐收的快樂帶給農民——記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 農民日報 》( 2013年11月25日 08 版)
豐樂種業是國內第一家設立科研機構的種業企業。1998年成立豐樂農科院,同年,在全國農業企業當中率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豐樂種業企業技術中心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種業為主導,農化、香料產業齊頭并進,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公司,公司以振興民族種業為己任,致力于“”,力爭把豐樂品牌打造成為國內競爭力最強、影響力最大、輻射范圍最廣的“中國種業領軍品牌”。
豐樂種業是國內第一家設立科研機構的種業企業。1998年成立豐樂農科院,同年,在全國農業企業當中率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豐樂種業企業技術中心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11年和2013年分別被評定為安徽省優秀企業技術中心,2012年被評為安徽省“十一五”技術創新先進集體和安徽省產學研示范企業。
豐樂種業是國內較早開始構建商業化育種測試體系的種業企業之一。公司率先在國內組建分子標記育種實驗室,開展分子育種研究。在安徽、海南、四川等地新建和完善了育種試驗站9個、生態測試站14個,建立了針對品種適應性研究的生態測試網點124個,初步形成了商業化育種的測試體系。通過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大大提高了品種選育的效率。
目前,豐樂種業已是安徽省、合肥市兩級西瓜甜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合肥市兩級兩系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發平臺的承建單位。公司在兩系雜交水稻新品種研發上,取得了業內矚目的成就。
公司擁有由育種、遺傳、植保、分子生物、農學等多學科構成的商業化育種隊伍60多人。按商業化育種要求,已初步形成專業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企業專業研發團隊。其“優質高產兩系雜交水稻新品種研發團隊”于2009年被安徽省委組織部評定為安徽省第三批“115”產業創新團隊。公司還建立健全了技術創新考核評價體系和科研項目(課題)成果的獎勵制度。
為保障自主研發體系建設的穩步推進,公司自主研發投入每年不低于銷售收入的5%以上,2010~2012年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平均為5.62%,研發投入與公司的銷售收入同步增長,每年呈遞增趨勢,2012年,種業研發投入超過4046萬元,占種業銷售收入的5.67%。
多年來,豐樂種業與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安徽省農科院、浙江大學等30多家國內外種業、農用化工科研機構、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40多項,共同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創造了效益的同時,提升了企業整體研發水平。
企業技術中心在與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究的同時,還與美國、以色列、法國、巴基斯坦等國外多家企業開展新產品合作開發研究,以及開展經常性的行業科技與信息交流活動,推動了企業國際化的進程。
自2010年以來,公司先后開展科技項目34項,承擔國家和省級項目5項。擁有“兩系雜交水稻安全生產控制技術體系”等數十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并申請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公司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作用,參與制訂國家及地方行業標準17項。重點加強應用型的技術創新和品種培育,構建科企協作體系。廣聚資源,育成和通過審定了一大批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各類新品種20多個,并通過加強農作物新品種示范推廣體系的建設,為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和產業化效益做出了積極貢獻。
公司在安徽、江蘇、甘肅、新疆、四川等地擁有穩定的農作物良種生產基地,建立不同生態區的種子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的安全制種技術體系,制定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規程,提高規模化制種產量和質量。
同時,通過不斷探索先進的種子加工技術,引進先進加工設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子質量。2012年、2013年先后共投資7000多萬元改建和新建了合肥加工中心、武漢加工中心、張掖加工中心和亳州加工中心,提升了種子加工的自動化水平。
本報記者崔麗整理
激勵
●公司內部設置六級科研崗位18個檔次,采取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分配制度和科研人員職業晉升通道。
●對自主研發審定的品種給予一次性獎勵,對成果產生經濟效益的按比例提成到位,對有突出成績的科技人員另行重金獎勵等。
●每年開展總結評比表彰活動,每兩年開展1次科技進步獎勵大會,近幾年獎勵總額達700多萬元。
合作
●自2010年以來,公司先后開展科技項目34項,承擔國家和省級項目5項。
●擁有“兩系雜交水稻安全生產控制技術體系”等數十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并申請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公司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作用,參與制訂國家及地方行業標準17項。
●重點加強應用型的技術創新和品種培育,構建科企協作體系。廣聚資源,育成和通過審定了一大批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各類新品種20多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