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誰才是中國真正的超級稻高產冠軍?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0-29  來源:  瀏覽次數:662
 

原標題:超級稻“冠軍”之爭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曹昌 ●李永華|北京、湖南報道

  金秋時節。

  9月29日,農業部宣布,袁隆平院士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Y兩優900”在湖南省隆回縣創造了最新世界紀錄:百畝片平均畝產988.1公斤,比第三期超級稻畝產高出61.5公斤。

  此前,國內的馬榮榮、謝華安、李開斌等多個團隊均宣稱創造過世界紀錄,每畝超過900公斤甚至高達1000公斤以上。

  誰是中國的超級稻冠軍?科學家的“產量”能否順利轉化為普通農民的“產量”?

  實際上,這是一場孤獨的競賽。在其他國家,百畝片平均畝產達到800公斤是他們不可逾越的坎。

  后來居上的中國超級稻

  超級稻計劃又叫水稻超高產育種計劃,最早于上世紀80年代初在日本率先啟動,擬通過15年左右時間增產50%、產量達到12噸/公頃,折合800公斤/畝。

  1989年,由洛克菲勒與福特基金會出資、菲律賓大學提供土地的國際水稻研究所亦提出了超級稻計劃,計劃到2000年育成產量12噸/公頃的超級稻。

  受技術路徑選擇等原因影響,迄今為止,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的超級稻計劃未能完成。

  中國超級稻計劃后來居上。

  1996年,在袁隆平等專家建議下,農業部正式啟動“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2000年,一期目標實現700公斤/畝;2005年,二期目標實現800公斤/畝;2015年,三期目標實現900公斤/畝。

  其時,中國已在雜交水稻技術方面獲得巨大成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亦希望在雜交水稻基礎上,培育出株型合適、抗性更強、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的超級稻品種來,“在科學技術的面前,我希望像奧林匹克運動不斷突破世界紀錄一樣,不斷超越,包括超越自己,為人類做出更多貢獻。”

  1998年,袁隆平院士明確提出中國超級稻的技術路徑圖,其協作團隊銜枚疾進。

  鄧啟云,“Y兩優”系列超級稻發明人,現任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常務董事,他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當時袁老師(指袁隆平)就提出,通過育種提高作物品質與產量,最核心的技術就是將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相結合,包括分子育種在內的其他育種途徑和技術,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優良的形態和強大的雜種優勢上,這個理論目前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2000年,“兩優培九”在湖南龍山縣的兩個百畝片畝產達到700公斤,第一期目標實現。

  2004年,“P88S/0293”和“Y兩優1號”百畝片平均畝產突破800公斤,第二期目標提前一年完成。

  2011年,“Y兩優2號”百畝片平均畝產為926.6公斤,第三期目標提前四年實現。

  站在全球超級稻的制高點上,中國第四期超級稻攻關項目隨之啟動。

  2013年4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宣布:由袁隆平院士牽總頭,計劃用5至8年時間,培育出具備畝產1000公斤以上產量潛力的超級稻新品種。

  9月29日,國家第四期超級稻“Y兩優900”百畝片平均畝產988.1公斤,離畝產1000公斤產量僅一步之遙。“今年前期干旱,最近又是臺風,這個產量已經很不錯了,我非常開心、非常滿意這個世界最高水平。”袁隆平院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開心地說,“明年努把力,多搞(增加)幾個百畝片,有信心breakthrough(‘突破’之意)1000公斤大關!”

  盡管國外仍然止步于“12噸/公頃”的目標前,但今年83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的夢想是,“下一個目標是16噸/公頃,然后是18噸/公頃,也就是1200公斤/畝,這算是我的終極目標吧。”

  袁隆平說,他有信心在90歲之前實現這個愿望。

  冠軍之爭

  在袁隆平指導下的“Y兩優”系列超級稻一馬當先之時,國內其他競逐者也在揚鞭奮蹄。

  2012年,農業部宣布,由浙江寧波農科院馬榮榮團隊育成的“甬優12”超級稻品種創下了最高產田塊畝產1014.3公斤的新紀錄,同時百畝片平均畝產達到963.65公斤。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農科所水稻站站長李開斌培育的“楚粳28號”是畝產1000公斤另一個逐鹿者。據了解,2009年、2010年、2011年,“楚粳28號”彌渡縣寅街鎮頭邑村百畝示范方平均畝產分別達988.77公斤、1002.11公斤、977.07公斤,亦宣稱連續3年創水稻百畝平均畝產世界紀錄。

  2011年9月24日,福建省農科院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研究團隊在云南省永勝縣期納鎮文鳳村培育的“宜優673”水稻百畝示范片經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1005.85公斤。

  更高的單產紀錄則早在2006年就已產生。

  當年9月,在云南省永勝縣濤源鄉,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萬建民教授為首的課題組選育的“協優107”實現畝產達1287公斤。只不過,這更像是一場單純的試驗,其種植面積只有1.16畝,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幾無可能被普通農戶所掌握。

  據農業部專家組介紹,超級稻的測產驗收,必須在兩個百畝以上的示范片、隨機抽取3塊樣田、連續兩年畝產達到預定目標,才能宣告攻關項目育種成功。

  而關于云南省永勝縣的高產,湖南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玉燭對《中國經濟周刊》說,“永勝那個點很特殊,海拔高、溫差大,只有幾百畝地,全國同等區域條件下的種植面積相對而言并不多。”

  在這場塵煙四起的馬拉松競賽中,各路英豪紛紛宣布創造新的世界紀錄,但是,因為抽樣方法、地域特點的原因,各種測產結果并不具備可比性。鄧啟云說,實際上,如果按加權平均或國際標準14%含水量計算,則“Y兩優900”百畝連片平均畝產已突破1000公斤。

  農業部專家組成員并不避諱這種互相攀比現象,“無論是誰獲得‘冠軍’,均緣于袁隆平團隊的總統領,緣于超級稻科研攻關的全國大聯合、大協作方式。”

  “冠軍”不僅僅意味著在科學研究上的領先。在農業部確定的96個超級稻品種中,科研產量冠軍實際上也是銷量冠軍。

  因為先走一步,從1999年“兩優培九”成功培育以來,“Y兩優”系列就始終是超級稻中的明星產品,推廣面積占全國第一。

  2012年,“甬優”系列雜交晚稻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達到了280萬畝,馬榮榮透露,“預計到2015年‘甬優’系列的推廣種植面積將增加到600萬畝。”

  目前,“楚粳”系列作為高原粳稻優良品種,已成為云南省推廣應用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并且四川、貴州等高原地區也較多種植。

  科研產量與農民產量的沖突

  不論“冠軍”花落誰家,而農民們期待的則是科學家的研發成果能夠在自家稻田變成“錢袋子”。

  這并非易事。

  中國水稻大致經歷了三次變革。第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高稈變矮稈”,從每畝不足100公斤升至300公斤;第二次是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常規變雜交”,從每畝300公斤升至400公斤;第三次是90年代開始孕育的“雜交變超級”,超級稻力爭達到平均畝產800公斤,而目前,我國水稻平均單產不足450公斤。

  “實現高產要‘四良’配套,即良種、良法、良田和良態。”張玉燭對《中國經濟周刊》說,良種是指超高產稻種,良法是指先進的栽培技術,良田是指合適水稻生長的稻田,良態則是良好的水稻生長環境。

  張玉燭以“Y兩優900”超級稻舉例說,“超級稻栽培技術要求很高,除科研機構技術指導外,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農技站長肖利民也是關鍵人,他一天到晚守在田里,什么時候播種、插秧、放水、用肥,每一個環節都得控制好,不是他,‘Y兩優900’的項目也不會放在隆回。”

  然而,對普通農民來說,除獲得良種外,良法、良田與良態很難兼得。

  袁隆平在多次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均強調,“每畝突破1000公斤的意義,就在于我把種子交給農民,打個7折、8折,農民的平均畝產也就有七八百公斤了。”
  這對超級稻的廣適性提出了要求。

  目前,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面積4.4億畝左右,其中70%以上是中低產稻田,種植環境千差萬別,各類稻種適應性亦有不同。為此,農業部提出,要逐步將超級稻推廣的重點轉移到中低產田上來,真正把科學家的產量變成農民的產量,試驗產量變成常年產量。

  據了解,目前,“Y兩優”系列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超級稻品種,近年,該系列每年推廣面積均超過4000萬畝,總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除具有巨穗、抗倒、高產、多抗等特點外,關鍵還在于廣適性強。”鄧啟云說,“直接交給農民去種就行了。”

  冠軍之爭提高了科學技術的標桿,而受益的是中國的產業與農民。

  據農業部統計,2012年,96個經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示范推廣面積達到1.21億畝,平均畝產達到587.9公斤,同比增產65.7公斤,共增產稻谷79.5億公斤,按每公斤3.0元計算,增加直接經濟效益238.5億元,平均每畝增收132元。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