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為宣傳轉基因水稻,武漢華中農業大學舉行了“全國首屆黃金大米品嘗會”,300余人共嘗轉基因大米晚宴。活動的主角——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啟發對記者透露,61名兩院院士在今年7月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請求盡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20日他再度對媒體吐露心中的焦慮:中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明年就到期了……
張啟發同時也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19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轉基因水稻在中國的前景表示悲觀,“2009年5月,在11年的爭取之后,我們研究的兩種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與Bt汕優63取得了國家所頒發的安全證書,當時我比較樂觀,但現在4年過去了,這兩張證書也將在明年失效,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不是更近,而是更遙遠了。”
記者問:“證書即將過期,現在還能做什么?”
“過期就過期了,還能做什么?從1998年開始,我們用了11年時間去申請那兩張證書,然后尋求將其推進,但到現在,我感覺是更遠了。”他回答。
20日,張啟發再度對媒體表達心中的焦慮。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黃大昉2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稱,“61名院士上書請求轉基因水稻產業化”說明了科學家共同體站出來分析轉基因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動向。
“轉基因安全問題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爭議不斷,大家有很多質疑或者擔心,究竟誰說了才算,法律說了算,科學家共同體說了算。”黃大昉表示,轉基因育種經過17年的發展,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生態效益已經顯現。
黃大昉表示,轉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比以往任何一種食品的安全評價都更嚴格。各相關國際組織、發達國家和我國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國內外均認為已經上市的轉基因食品不存在食用安全問題。
反對方言之鑿鑿“就算6100名院士上書 我還是反對”
●人民日報甘肅分社社長林治波20日在其新浪認證微博上發表反對態度: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即使6100名院士上書,我也要反對轉基因作物產業化。不少科學家已經指明了轉基因食品和草甘膦的危害,歐洲全面禁止轉基因作物,中國推廣轉基因作物也同樣應該慎之又慎。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環球時報》近日刊登了中國著名軍事評論家彭光謙“轉基因安全要用事實說話”的文章,新華網也報道了彭光謙的評論“靠轉基因解決糧食問題是飲鴆止渴”。
●郎咸平在廣東衛視“財經郎眼”播出的“警惕!轉基因!”、上海第一財經頻道“解碼財商”做的《轉基因食品,你敢吃嗎?》中稱,轉基因食品致癌、影響生育、導致土地報廢等。
●“綠色和平”環保組織農業與食品部負責人俞江麗說,“綠色和平”一直反對轉基因水稻在中國的商業化,一旦其商業化而大面積種植,通過基因漂移作用,將對我國野生水稻品種帶來滅頂之災,而食用轉基因大米對人體的影響也尚未有定論,將13億人置于未來潛在的風險之下是難以接受的。
俞江麗說,很多轉基因水稻研究團隊中的成員都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國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又是種業公司的股東,10年來,他們不斷從國家的各個層面推進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有著明顯的利益驅動。
中間派言辭誠懇
袁隆平:人民不是小白鼠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他對轉基因水稻的態度——自稱是中間派,“因為反對派和贊成派都很有道理。”但他仍認為,在沒有實驗結果作為根據的前提下,將轉基因用于主糧生產是要慎重的,“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這樣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實驗,來冒險。”
贊成方一一駁斥“反對方說的都是反復炒作的不實言論”
轉基因食品致癌和不育?吃轉基因食品導致絕育純屬造謠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關于法國教授用轉基因玉米喂食大鼠產生腫瘤的試驗,歐洲食品安全局已徹底否定了其研究結論;中國消費轉基因油的區域是轉基因發病集中區的言論,因沒有流行病學調查,當時就被醫學專家所否定;關于我國種植轉基因作物導致土地報廢的說法也早已被澄清。我國轉基因棉種植區地力穩定,產量正常,關于吃轉基因食品會導致“絕育”純屬造謠,因為廣西從來沒有種植和銷售轉基因玉米,迪卡玉米不是轉基因品種,謠言提及的《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根本沒有涉及轉基因問題。
歐盟“零容忍”轉基因?歐洲進口轉基因產品大多做食物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歐洲也是轉基因產品進口和食用較多的地區。1998年,歐盟批準了轉基因玉米、油菜、大豆、土豆等在歐洲種植和上市,除了極少數是作飼料或工業用途,絕大部分都是用作食品。2012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5個國家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
中國不必非得在主糧上發展轉基因?如不發展轉基因 可能要放棄油棉安全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轉基因等生物技術是解決中國糧食和環境問題的一個有力手段,轉基因作物產生或增強了抗蟲、抗病、高產、優質等性狀,在農業生產中能夠發揮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如果不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保證糧食自給,可能將不得不放棄油料、棉花等一大批作物的安全。
力推商業化的都是利益驅動?老百姓獲更高產量是最大利益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啟發:說到利益,我希望老百姓種植轉基因水稻,用更少農藥,獲得更高產量,使用更少勞動力,這是我最為重視的利益。對于種業公司,我希望它更掙錢,因為它掙錢才有更多資金投入科研。當然,我是做研發的,如果能從中獲得合法的收益,這是好的,但不是我有多需要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