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配物資。 徐小勇 攝
中新網寧波10月12日電 (記者 徐樂靜 徐小勇 實習生 謝力)古語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12日,已是浙江余姚水災發生的第六日,社會各界一直在積極救援余姚。如今的余姚,正在慢慢重生。
當天下午,余姚市第四次召開新聞發布會,余姚市副市長、防汛抗旱指揮部總指揮鄭桂春提出,農林部門已經制定農林牧漁的生產自救方案,目前余姚已經急調入榨菜、小麥、蔬菜等種子近6萬公斤,能基本保證災后農作物的改種補種。
“菲特”給浙江余姚帶來了百年難得一遇的降雨,致使整個城市淪為“水城”,市民損失嚴重,生活煎熬。
當救災進行到第六日時,余姚當地水電網、交通的基礎設施逐步恢復時,生產自救成為重要內容。在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鄭桂春提出災后生產自救。
據他介紹,農林部門已經制定了農林牧漁救災方案,派出由60余人組成的14個小分隊開展救災技術指導服務,將重大動物疫病發生防御作為重點,目前,相關防控設備和物資已調配到位,相關消毒工作已全面展開。
“特別是已經緊急調入榨菜、小麥、蔬菜等種子近6萬公斤,能基本保證災后農作物的改種補種。”鄭桂春如是說。
工業方面,余姚部分企業已陸續恢復生產。“各鄉鎮街道正在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和救助需求,幫助安置職工和家屬,幫助企業開展生產自救,確保全市工業生產盡早恢復正常。”鄭桂春表示,政府還積極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進行溝通協調,確保銀行對受災企業不抽貸、不催貸。
同時,當地政府還會督促各保險機構加派人手,加快做好災后勘察、核算和理賠工作。
“商貿方面,著重抓好‘菜籃子’、‘米袋子’,確保糧油等重要農副產品供應。”鄭桂春認為,目前余姚的情況可以從應急性供應向常態化供應轉變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