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小蘆筍成國宴“座上賓”
蘆筍在我國其實屬于舶來品,原產于地中海;發展在歐美,形成產業,變身名菜;發達則在中國,如今產業規模數百億元,列世界第一,種植面積和出口量超過世界總量的50%,不久蘆筍產值可以超過千億元。
除食用外,蘆筍加工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在食品、醫藥、動物營養等領域產業應用開發前景廣闊。由于蘆筍原產于地中海沿岸,根系可深達3米,有很強的抗旱和耐鹽堿能力,在我國西北地區治理沙漠化中取得良好效果。
“蘆筍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維生素,是一種高檔而名貴的蔬菜。所含熱量相對較低,西餐中一般將蘆筍去皮后蒸熟或煮熟,用于沙拉或配上融化的黃油、奶油食用。中餐一般喜歡用蘆筍配肉類炒菜,利用蘆筍的清爽和顏色來平衡菜的色澤和口味。”江西省農科院博士、研究員,被譽為中國“蘆筍之父”的陳光宇稱,蘆筍已經列入中國國宴菜單,我國曾招待美國總統奧巴馬宴會上的菜品中,有一個就是蘆筍。
今日
技術領先地質條件適宜
陳光宇表示,蘆筍可以很好地聯接二、三產業,在農產品的種植、生產、加工產業鏈中,是個極具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當前,蘆筍產業中心、消費中心和研發中心均向中國轉移,世界的蘆筍產業由中國引領。而在中國的蘆筍產業中,江西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悉,江西省農科院在全國蘆筍產業技術研究中處于領先地位,在全國率先引進第一批蘆筍種質資源,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蘆筍種質資源圃。陳光宇為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蘆筍產業技術研究與試驗示范”首席專家,主持制定了第一批的3項中國蘆筍行業標準。通過10多年努力,培育出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性系雜交蘆筍新品種“井岡701”、第一個四倍體紫色水果蘆筍新品種“井岡111”,其中“井岡701”被十幾個國家引種。同時,建有規模化的蘆筍設施生產基地和制種基地,并建立了國內首個有機蘆筍生產基地,已獲得歐盟有機認證。
陳光宇還告訴記者,種植蘆筍效益較高,畝產值在萬元以上,最高可達3萬元左右。我省研究的設施栽培技術已達到平均單產每公頃20多噸,遠高于國外同類設施每公頃4噸的水平。在地質條件上,我省也適于種植。蘆筍適宜于沙性土壤,我省鄱陽湖地區有大量這樣的土地,種蘆筍不爭地、不爭糧卻增收益,可謂一舉多得。
種植規模有限外地試種新品
不過,與我省蘆筍研究及全國蘆筍產業形勢不對稱的是,我省蘆筍種植規模偏小。在24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世界蘆筍大戶暨首屆南昌國際蘆筍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省農業廳有關人士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蘆筍在江西蔬菜作物中,還屬于小品種,種植面積約2000畝。
陳光宇稱,在山東、山西、河北、湖北等省,種植面積幾萬畝乃至幾十萬畝,已形成規模化種植。而在我省,三四十畝集中連片的蘆筍田都很難找。在江西研究的新品種、新技術,許多時候得在山西、上海等地試種試用,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與此同時,我省研發的蘆筍深度加工產品如茶、酒、飲料、藥等已問世,因種植規模有限,這些延伸產品還未實現批量生產,影響推向市場的進度。產業資本進入少,規模上不去,蘆筍的產業發展就十分受限。
“蘆筍種少了效益有限,規模大效益才明顯。而大規模種植,在大棚、土地等方面的投入高,風險也較大。因此,要做大蘆筍產業,政策扶持少不了,如給予適當的良種、基礎設施、地租等方面的補貼,并積極幫助企業土地流轉。”陳光宇認為,省外蘆筍產業的發展,前期進行了不少“輸血”。
明日
借“蘆筍奧運”提升江西影響力
過去,我國種植的蘆筍主要是出口。近年,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眾對蘆筍營養價值的認識增強,國內市場消費量劇增。省農科院有關人士稱,我國蘆筍內銷比例從1997年的1%提高到60%以上,實現了由出口為主向國內消費為主的根本性轉變,市場結構優化,使蘆筍產業風險相應降低。
陳光宇表示,國內人均年消費1公斤蘆筍,就可帶動260億元的產值。年消費10公斤,將產生2600億元產值,再加上延伸產品,產值會達5000億元以上。蘆筍產業化開發主要由品種選育、規模生產、產品加工、市場營銷4個環節組成,潛在的市場空間大,每個環節都可單獨形成企業或企業集團。
記者獲悉,第十三屆世界蘆筍大會首次移師中國,將于10月16日在南昌召開。
“世界蘆筍大會由世界各國競爭性舉辦,每四年一次,將全方位展現全球蘆筍最新科研進展及前沿成果,是引領世界蘆筍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被譽為‘蘆筍界的奧運會’。我國多省份提出申請,江西因較強的綜合科研實力贏得舉辦權。這樣的盛會在我省舉行,有助于提升我省蘆筍影響力。”陳光宇稱,應借此次難得的機遇,將江西打造成世界蘆筍產業中心,逐步真正引領千億元蘆筍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