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正是油菜籽收獲、收購時節。5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等印發通知,在內蒙古、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17個省(區、市)開展菜籽(油)臨時收儲工作。近年來,國家對一些地方實施油菜良種補貼政策,部分油菜主產區也采取相應措施鼓勵油菜產業發展。
今年的油菜籽生產和收購情況如何?產業發展還有那些期待?本版特刊出本報記者在江西、安徽油菜產區的調查,期待能啟發業內人士思考。
本報記者 文洪英
5月29日,記者來到油菜種植大縣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和萍鄉市蓮花縣,想了解兩地油菜籽的市場銷售情況,兩縣農業局的有關人員表示,當地的油菜籽銷售已告罄。
江西省農業廳糧油局局長程錦告訴記者:江西油菜生產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全省油菜種植面積為833.72萬畝,較上年增加14.08萬畝,增幅1.72%。當前,全省油菜已收割完畢,今年油菜結莢率高,莢果飽滿,喜獲豐收,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農民有種油菜的熱情,但也面臨著種植比較效益低、采收機械化程度低等困難,還需加大扶持力度。
市場好,價格穩,農民種植積極性提高
在永新縣在中鄉排形村,71歲的尹冬姬對記者說:“我家里今年種了4畝油菜,共收了500多斤菜籽,榨了230斤油,一斤油售價15元,收入就有3400元。”
在蓮花縣坊樓鎮新枧村,45歲的村民劉花蘭和公婆留在家里種油菜,不出去打工。劉花蘭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她家有4畝地,還租了20畝地,24畝地全部種了油菜,1畝打100斤油,就有2000來斤油。榨油坊榨1斤油還要補給她5毛錢,2000斤油可以補到1000元左右,一斤油最少賣10元,光種油菜就可以收入近2萬元。她家油好,一出油就有人買走,不愁銷。
永新縣農業局副局長、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吳曉華說,縣農技部門不僅幫農民推薦好的品種,還大力推廣油菜免耕直播技術,使種植技術更為簡單,農民易于操作,很適合當前農村勞力緊張的狀況。
江西省農業廳糧油局副局長蔣新華認為,今年油菜面積較上年增加較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各地在落實中央、省里一系列政策的同時,地方出臺措施,持續加大對油菜生產的扶持力度。二是市場拉動力增強,去年到目前,油菜籽價格一直穩定在5元/公斤以上,菜籽油價格穩定在20元/公斤左右,種植效益較往年有所增加,農民種植積極性有較大提高。
比較效益低,機械化程度低,影響種植熱情持續
種植效益不高始終是制約農民油菜種植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江西省農業廳糧油局油料科科長劉杰說,從成本純收益率來看(純收益/總成本,即投入產出效益),花生是170%,中秈稻125%,晚秈稻102%,早秈稻74%,棉花72%,油菜籽只有61%,為大宗農作物中最低。
稻油兩熟,制約了以種雙季稻為主的江西油菜的發展。蓮花縣農業局局長朱智榮急切地說,如果能研發出適宜“稻稻油”三熟制地區種植的特早熟“雙低”油菜品種,茬口矛盾突出的問題就能解決。
“收割也是菜籽生產中的大問題。”蓮花縣農業局副局長朱謙說:“我們多半是采用水稻收割機采收菜籽,會帶出很多泥巴,菜籽浪費也很大,損失大。不用機械,勞動強度又很大,勞動力不夠。”
蓮花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李林海不無憂慮地表示,出油率低也是制約油菜籽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現在的出油率只有40%上下,如果出油率能提高幾個百分點,農民的種植效益還能提高。
建議加大扶持力度,破解技術難題
業內人士認為,發展油菜籽生產,還需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一是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油菜生產收益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建議國家進一步提高臨時收儲價格,引導油菜籽市場價格提升,增強對植物油脂市場的調控能力。
二是進一步增加油料生產的資金扶持。盡管國家連續出臺油菜良種補貼政策,但10元/畝的油菜良種補貼相對較少,建議國家加大油菜種植補貼力度,特別要加大對油菜生產大戶的種植補貼力度,促進油菜生產規模化發展。
三是強化科技服務,破解油菜生產技術瓶頸。當前要著力研發、培育生育期較短的適合“稻稻油”三熟制地區種植的優質油菜品種,大力推進機械開溝、播種和油菜機械化收割,加強農機農藝結合,著力破解“稻稻油”三熟制油菜茬口矛盾、費工費時難以進行大規模生產的發展瓶頸問題。
四是完善考核獎懲措施,建立激勵機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工作層面上對抓油料生產的單位、個人進行評比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