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滬深股市中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并不多,登海種業(002041,股吧)(002041)是其中之一。不過,在苦耕數十年后,農民出身的科學家李登海選擇了“解甲歸田”。
登海種業5月29日發布公告,公司第五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選舉毛麗華擔任董事長,原董事長李登海獲聘為名譽董事長。
登海種業發展史上的首次“換帥”,不同于民企普遍的“子承父業”,其接班人毛麗華是登海種業原副董事長,為該公司的創業元老,在登海種業上市前期負責資本運作。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李登海此次退出登海種業董事會成員的同時,其兒子李旭華則進入該公司新一屆董事會,但到目前為止并未擔任公司行政職務。據悉,李旭華一直跟著父親做科研育種工作,現為登海種業的中級農藝師。
現年64歲的李登海目前仍是登海種業的實際控制人。李登海除直接持有7.28%的股份外,還通過萊州市農業科學院(李登海擁有82.99%股權,下稱“萊州農科院”)持有53.1%的股份。卸下企業重擔的他將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更擅長的雜交玉米研發上。
在分析人士看來,登海種業“易帥”背后,也有其強化營銷體系的戰略選擇。登海種業董秘原紹剛5月31日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管理方面的調整是必然的,但公司的整體發展方向不會改變,依然會堅持科研育種及自主創新的道路。”
懂經營的技術人才
李登海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他更大的興趣也在于科研。李登海曾對媒體坦言,自己起初將大部分精力用于育種研究,沒有花太多心思在種子銷售等企業管理上,后來逐漸意識到加大營銷網絡建設的必要性。
不過如今,李登海已從公司的經營管理事務中解放出來,他在提交給獨立董事的《聲明》中說,這是“為了專心致力于公司的雜交玉米新品種研發創新和雜交玉米高產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的攻關工作”。
跟李登海同樣技術出身的毛麗華無疑是合適的接棒者。時間回溯至1985年,李登海自籌資金辦起農業試驗站,當時招聘的幾名農村科研人員中即有毛麗華;試驗站1988年升格為玉米研究所;1993年改為萊州農科院,下設一個負責推廣經營的遠征種子公司。
登海種業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萊州農科院以其所屬遠征種子公司出資,占注冊資本的68.86%,李登海以實物資產出資32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31.14%。萊州農科院原科研人員也隨之進入了登海種業。
為留住人才,李登海讓少數人直接持有了該公司的股份。登海種業2000年為上市進行股改時,萊州農科院將其持有的登海種業部分出資權益轉讓給萊州市高新投資公司、毛麗華等,其中,毛麗華的持股比例為3%。
毛麗華與李登海共事30余年,一直參與公司的具體管理事務。盡管是技術人才出身,但毛麗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非常在行———登海種業上市前期,她主要負責資本運作和制度建設。
導報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3月31日,毛麗華是登海種業十大股東中除李登海以外的惟一自然人股東,其個人直接持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6%,在股東中名列第四位。
營銷的市場化步伐將加快
在齊魯證券農林牧漁行業首席分析師謝剛看來,李登海退居幕后,專注育種研發,有利于登海種業產品線的進一步擴充,該公司產品未來在西南、東北市場也將取得長足進步。
李登海在上述《聲明》中也表示,“將繼續為提升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保持登海種業健康持續的發展作出新努力。”
登海種業2012年年報顯示,該公司2012年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1.7億元,同比增長1.55%,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58億元,同比增長11%。
不過眼下,國內種子市場整體依然呈現供過于求的局面,對此,登海種業也在不斷深化營銷渠道網絡建設。
今年1月,登海種業即宣布了新的投資計劃,擬與北京道吉普泰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共同投資3000萬元,計劃在德州設立控股子公司山東登海道吉種業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農作物種子的選育、產品的技術開發以及產品銷售。
謝剛表示,“登海種業營銷改革正逐步推進,營銷體系將面臨新變化,分析師預計新的領導班子上任后,未來經營和營銷的市場化步伐將會加快。”招商證券(600999,股吧)的報告同樣認為,登海種業新董事會和管理層上任,有利于公司經營管理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