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育種行業,“德”字號種子的實力從來不容低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32個,玉米、棉花、大白菜育種走在前列
我市作為農業大市,發展現代種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是全國首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斤”的地級市;全省種子企業20強,德州有5家,占全省四分之一;國家級、省級農作物新品種區域性試驗站,德州就占到5個,位居全省第一。
面對國際、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市許多育種企業找準出路,轉變思路,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站穩腳跟的同時積極搶占行業制高點,為現代種業發展闖出了新路子。
育、繁、推一體化,“一年干出三年的活”
3月21日,在德農種子有限公司,記者見到董事長張文國時,他正忙著與江蘇銷售分中心聯系,提前調度玉米品種 “德利農988”的銷售情況。談及育種,在行業里干了近30年的他言簡意賅地說:“育種是現代種業的"發動機",只有掌握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
而育成一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難度有多大?陪同采訪的市農業局種子處的同志介紹說,育種是一個極其漫長而艱苦的過程,至少需要10年的功夫,有的育種者一輩子都育不出一顆獲審定的種子。而一顆育出的種子要首先經過3年的預審,通過后再經過3年的省級審定,最后才是國家級審定。
“讓農作物新品種能夠順利轉化,變成實際生產力,不光靠技術,還要想辦法提高效率,一年干出三年的活。 ”說起目前公司執行的育、繁、推一體化模式,張文國顯得頗為得意。這種模式把海南三亞、甘肅張掖、德州三地有機結合起來,將各自優勢發揮到極致:冬季將玉米種子帶到三亞去培育,培育出的新品種送到張掖,在那里進行制種,不僅品質有保障,還可以解決曬種難題;繁育好的種子拿到德州推廣、銷售,最大限度提高了企業育種效率。
憑借著育、繁、推一體化模式,德農種子有限公司不僅擁有“德利農7號”“德利農10號”兩個省審玉米品種,“德利農988”更是順利通過國審,打破了德州在黃淮地區無自主知識產權玉米新品種的歷史,企業也毫無懸念地躋身全省種子企業前20強。
細分市場,堅守質量,擁有9個行業領先新品種
德高蔬菜種苗研究所是我市一家蔬菜育種公司,在我國白菜育種領域,德高品牌頗負盛名,上海、云南、貴州、四川等地菜農種植小白菜、大白菜時,點名用德高蔬菜的種子。
“別看這粒種子不起眼,可它對我們來說比黃金還要貴重,是企業發展的"根"。 ”在蔬菜培育實驗室,總經理欒兆水向記者展示著大白菜菜種。他介紹說,細分市場是育種成功的訣竅之一。以白菜種子為例,育種前不僅要考慮種子自身的優劣因素,還要對推廣地實地調查,了解當地是否適宜并接受這類種子。根腫病是大白菜的一種常見病害,特別是在云貴川等地較為嚴重,一旦感染便會造成絕產。針對這一病癥,他們專門研發出德高“CR117”,不僅有效預防了根腫病的發生,還將大白菜畝產穩定在6500公斤,從而迅速占領云貴川市場。
堅守質量,以研發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德高蔬菜不斷加大科研力度,每年投入近百萬元進行研發新產品;成立了我市唯一的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兩個育種基地;以承擔科技攻關育種項目提升科研水平,先后承擔了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國家“948”大蔥育種項目、山東省科技廳大白菜攻關育種項目等6個項目。目前,德高蔬菜擁有國審品種2個、省審品種7個,培育出蘿卜、香菜、大蔥等新品種,其種子銷售輻射全國19個省市,并出口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家。
化被動為主動,獨辟蹊徑創新棉麥套種模式
近年來,我國糧棉爭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全國棉花10強縣的夏津,當地棉花種植面積由2006年高峰的65萬畝減少到2012年的47萬畝。棉花種植面積的減少,無疑讓以棉花育種為重點的山東鑫秋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陷入被動局面。
“棉花讓步糧食這是大趨勢,而棉花育種企業只有從定局中找到"蹊徑",才能帶動整個產業發展,而套種技術就是我們找到的這條"蹊徑"。 ”該公司董事長張友秋如是說。
他們改變了傳統棉麥套種模式,用6行小麥、1行棉花(6:1)式間作套種,使棉花行距達到120厘米,完全能夠滿足聯合收割機作業要求,并兼顧了小麥與雜交棉對于水土光資源的需求。改傳統的使用短季棉或中早熟常規棉品種為中早熟雜交棉品種,使套種模式下增產3%至5%。同時,由于套種棉花間距變大,棉花品質比常規棉高出半級。棉麥比例中,小麥種植面積達到60%,畝產量也提高到800斤以上。
目前,鑫秋種業已在德州、濱州、聊城以及冀東南地區示范推廣這一棉麥套種新模式,平均畝產小麥800余斤,皮棉190至200斤。經測算,這種套種模式每畝比種植春棉一年一作增收約1000元,比小麥、玉米兩種兩收增收530元至780元,農民純增收600元。
本報記者 唐曉穎 見習記者 于斌 本報通訊員 張淑英 聶振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