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臍腐病是番茄發病初期在幼果和青果臍部形成水漬狀綠色斑點,逐漸變成暗褐色,以后擴展到果實頂部至大半個果面,病部果肉組織腐爛,失水收縮,頂部凹陷。在潮濕條件下,形成黑色或紅色霉狀物。
發病原因:一是營養比例失調,土壤中鈣素不足,番茄不能從土壤中吸收足夠的鈣素,以及氮素過多,營養生長過旺,影響鈣素吸收,引起果臍周圍細胞生理紊亂,造成臍腐病;二是土壤水分供應失調或不穩定,尤其是在結果期干旱,供水不足時,澆水不及時,土壤水分變動劇烈,幼果和青果臍部大量失水而引起組織壞死;或施用未腐熟肥料或肥料過濃引起燒根,影響水分正常吸收。
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果皮光滑,果實較尖的品種;二是起壟蓋膜,保持土壤水分相對穩定,減少土壤中鈣質淋失;三是多施腐熟有機肥,增強土壤蓄水能力;增施鈣質肥料,控制氮肥用量,避免使用含氮量過多的肥料,提高植株耐病能力;及時澆水,保證結果期水分均衡供應;在溫度急劇上升時,必須注意水分供給,澆水宜在早晨或傍晚;四是從開花期開始,噴施1﹪-2﹪過磷酸鈣浸出液,或0.1%-0.5%氯化鈣水溶液,或0.1%硝酸鈣溶液根外追施,15天一次,連噴2-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高溫干旱時每次追施化肥不宜過多,防治燒根,加重發病。在番茄開始結果約30天之內,增施石灰可預防發病。
澆水:一般情況下,番茄邊定植邊澆水,澆定植水后3-5天再澆1次緩苗水,一直到第一穗果坐住如蛋黃大小時,再澆1次。結果前期葉面蒸騰量小,果數也小,通風量也小,一般可7-10天澆1次小水。以后隨著植株的生長發育,著果數增多,通風量加大,蒸騰量增大,應縮短澆水間隔天數和增加澆水量,保持土壤見干見濕(以濕為主),一般可5-7天澆1次水,采收期應保持土壤濕潤,以提高單果重。
根據長勢澆水,植株深綠,葉片有光澤、綠而平、心葉舒展,是水分均勻適宜的表現。如心葉皺縮不展、葉色濃綠,晴天有輕度葉片下垂的為缺水表現,要及時補給水分。如心葉過度展開,葉大而薄,葉面吐水過多,是水分過多的表現,應控水防徒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