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常州網訊 “劉忠法家要40斤,劉國勤家要15斤,我們家要100斤……”現在不是玉米種植季節,但張云芳已開始統計村上各戶今年需要的玉米種數量。
張云芳所在的新北區新橋鎮郭塘橋村,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玉米村”,50多戶農民種了200多畝玉米,他們種的糯玉米尤受市場歡迎。
一個帶頭人
郭塘橋種玉米其實有些年頭了。
10多年前,飯店里流行“松仁玉米”這道菜時,圩塘有人到他們村承包土地種糯玉米,并有經紀人專門收購,帶動村民都種上了玉米。后來因為市場競爭激烈,銷量降低,沒人上門收了,郭塘橋家家戶戶種玉米、剝玉米的盛況也就不再了。
能不能自己種了直接賣呢?
原來的村會計張云芳和老公劉忠大率先在全村種上了玉米,十幾畝地,不少品種,有糯玉米、甜玉米、水果玉米和紫玉米等。他們通過不同品種的銷售情況,決定下一年的種植計劃。水果玉米的銷售還可以,但種植難度較大,糯玉米則好銷也好種。
一畝地一季可收1200到1300斤糯玉米,但張云芳買人家的雞糞等有機肥施上,可以收到1500多斤,再加上實施輪種,從3月份大棚育苗開始,一塊地一年種兩季。水果玉米上市賣到8元/斤,剛上市的糯玉米也能賣6元/斤。十幾畝地,一年下來,除去成本和送親戚朋友,賺八到十萬元不成問題。
一套機制
后來,張云芳主動幫助其他農戶,并在2009年5月在村委指導下籌建了糯玉米合作社。經過前期資質認定、資金籌措和聯系社員等一系列工作,新星糯玉米合作社在當年11月成立。
3年多來,新星糯玉米合作社由當初的7名社員,發展到現在已有近50名。他們統一購種子,統一打品牌,還相互調劑銷售,哪家賣不掉、哪家不夠銷,合作社成員都互通信息。
張云芳一直在申請注冊商標,但由于新星牌已經被注冊,他們重新想了一個“潤禾金”的商標,專業人士又提醒和合作社名稱差別太大,一直到現在還沒注冊好。張云芳說,今年一定要想辦法要把這事搞掂。
一條銷路
為了讓玉米的銷路更好,張云芳2010年參加了新北區人力資源培訓中心舉辦的“創辦你的企業(SYB)”培訓班。
雖然已經55歲,但張云芳廣泛接受新知識,兩年前就用上了QQ。她請人設計了合作社的QQ頭像,是一個可愛的卡通玉米,QQ昵稱就叫“糯玉米”。她今年想要建個QQ群,幫助合作社的玉米銷售,她的QQ級別還不夠建群,一方面想辦法升級,另一方面廣加好友,特別是有群的QQ會員,她總笑著對人說“玉米上市時,幫我們多宣傳啊”。
在張云芳和合作社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在村委和新橋農業服務站的支持下,口感香甜的糯玉米已經成為郭塘橋村“一村一品”特色經濟作物。
他們不斷提高糯玉米種植技術,不斷擴大種植范圍,平均每戶社員一年增收了3萬多元。
姚潔 瑾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