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種糧大戶給百余位農民發140萬元年終獎的新聞引發熱議,眾多網友羨慕種糧大戶的收入。記者了解到,不久前,山東農業廳發布一項數據,平度蘭底鎮桑園村的王玉芹以2012年度3500畝的種植面積位列青島第一。她如何想到要大面積種糧?如何積累起這么多土地?每年有多少收益?以后打算如何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趕到平度尋找答案。
2000畝:不錯,也準備收入囊中
還有1個月就要過年了,田里還堆著雪,小麥正發著青,現在是農閑時節,地里看不到一個農民的身影,倒是有個人卻忙了起來 ,她就是平度市蘭底鎮桑園村的種糧大戶王玉芹。1月12日上午,王玉芹自己一個人,驅車40多公里來到明村鎮,察看一片耕地的情況,總共2000多畝。如果符合要求,王玉芹就要把它給租下來。這片地位于309國道的南面,記者跟隨王玉芹來到了這里。下到地里的時候,明顯可以感覺到王玉芹的興奮。她一手抓起地里的土塊,掂了掂,捏碎了,笑著告訴記者:“我就是個農民,看到土地就高興,就踏實,特別是這大片的土地,將來一定會種滿莊稼,定會豐收。”
田里的雪化了,將本來就泥濘的路變得更泥濘。記者看到,這片地是成片的,由田壟和水溝隔成了一塊塊,有的上面種著發芽的小麥,有的則荒著。出讓的土地,情況怎么樣呢?王玉芹心里自然有數。到了地頭,王玉芹沒有多說話,而是一個人從這塊地走到了那塊地,自個兒觀察驗收了起來。對于長有小麥的地,王玉芹沒有多做停留,對于那些荒地,王玉芹給了更多關注。“地怎么荒著?”“井好打嗎?”“水位如何?”“鹽堿度怎么樣?”這是王玉芹不斷問藺先生的問題。藺先生是王玉芹在當地的合作伙伴,他負責與擁有土地的農戶對接,對于這片耕地更熟悉。
看完一塊地,再看另外一塊地,沿著田埂走了6里路,偶爾還要趟過一條條積雪的深溝,看完了地還要看井,繞了個大彎,才總算把這上千畝的地走了個遍。一圈下來,王玉芹拍板:地總體不錯,可以租,只是有些地不能租,而且部分租金價格也需要調整。王玉芹指著地上的一塊空地告訴記者:“這塊地懷疑是鹽堿地,不過肉眼難以分辨,需要拿回去做個土樣檢測。”說完話,王玉芹抓起了地上的一把土,裝進了一個袋子里。據王玉芹介紹,考察一塊地,需要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其中包括土質、水位、灌溉條件、水利設施,以及交通情況。地不好,是堅決不會租的。
100多萬:每畝能賺400多元
種地不賺錢,這是老百姓的觀念,搭上一家人力種個七八畝地,一年下來,每畝地只能掙1000多塊錢。收入低,農民沒有了種糧積極性,減產了,地荒了,這讓王玉芹急壞了。如何能夠讓土地得到最好的利用,如何能讓糧食增產,如何讓農民增加收入,這是當上了村主任的王玉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毅然選擇了做好土地流轉,自己租地種地。
農民如何獲益?王玉芹給記者算了筆賬:租農民的地,給他們租金,這是農民的一塊收入,同時解放了農村勞動力,農民可以從事其他工作,這又是一塊收入。兩塊收入相加,比農民單純種地要多得多。今年王玉芹簽約的土地,租金到了1000元一畝,逼近農民經營土地每畝一年的土地收入。
本來一塊地就能賺1000多元,現在直接把1000元拿出來給農民,那王玉芹還有收入嗎?王玉芹告訴記者,將土地集中經營,效益也是積少成多。為此,王玉芹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一年種兩季,能賺2000多元,除去租金、種子錢、化肥錢、人工費等,每畝地只能剩300塊錢,再加上每畝大約120元的補貼,每畝能有400多元收益。據王玉芹介紹,她所種植的作物都是容易機械化管理,比如玉米、小麥、土豆和花生。通過發展這種土地集約化種植,大規模種植小麥、玉米等良種作物,采用大型機械作業,以目前3000多畝的種植規模而言,年收入達100多萬元。
4個人:固定工每年工資3萬多
3500畝田地需要多少人耕種?王玉芹的答案是4個人。因為大面積種植小麥和玉米,平時田間并不需要投入很多勞力,只需要4個固定工就行,不過,到了農忙時節,同時在田里耕作的人數量超過百人,這些都是臨時工,按天結算工錢。
作為4個固定工的一個,王錫玉對王玉芹贊不絕口。王錫玉家在蘭底鎮王家莊村,和王玉芹擔任村支部書記的桑園村是鄰村,過去兩年農忙時他去王玉芹的農田里打了幾次短工,2012年夏天,王錫玉從臨時工變為固定工,正式加盟王玉芹的團隊,過上了拿“年薪”的生活。
王玉芹透露,她開給固定工的工資是3萬多元一年,平均每個月2000多元,雖然不及在外邊打工掙錢,但因為這份工作有兩三個月的假期,算下來還是很實惠的。在王錫玉看來,除了農忙時“累死累活”外,平時的農活并不是太辛苦,“要比在工廠自由”。
讓王錫玉“累死累活”的時候是夏收和秋收時節,“秋收是最累的”,一邊是大面積的玉米需要收獲,一邊是騰出來的土地需要盡快種上小麥。每到秋收時節,3500畝的田地成了大伙兒的戰場,他們必須快速收割,快速播種。據王錫玉介紹,玉米收割機先把玉米棒子摘下來,接著需要剝皮,剝皮之后是脫粒,最后是晾曬,除了這些還需要運輸,這些環節都需要很多人去完成;玉米收獲后,秸稈直接還田,然后耕地,最后就是播種小麥。兩項工作需要兩撥人馬來完成,既能保證時間,又能提高效率。
秋收讓人抓狂,夏收也不好對付。小麥聯合收割機速度很快,一畝地的小麥,收割機轉上兩圈就全搞定了,這時候小麥如何盛放就成了大問題。王玉芹告訴記者,一般到收小麥時,很多收購商就會登門商談收購事宜,如果天氣合適,盛放小麥的車輛可以直接開進地里,和收割機聯合作業,干燥的小麥收獲后直接可以拉進收購站的糧倉貯存起來。王錫玉擔心的是天氣,如果遇到陰雨天,小麥晾曬很麻煩,一方面他們會利用烘干機烘干小麥,“一次15噸,烘干六七個小時就可以賣了”;另一方面就是借用儲存的地方,待天放晴后,利用所有能找到的地方抓緊晾曬。
除了收獲,農田澆水也很費勁。2011年2月份,面對持續的干旱,王玉芹很著急,氣溫回升后,她立馬雇了16個人,2人一組開始抗旱保苗。王玉芹告訴記者,氣溫并不穩定,小麥不能大水漫灌,因為麥苗還太小,凍土也沒有化透,再就是需要節約用水,她采用的方式是小水快澆,一個半小時澆一畝。
現在,王玉芹家共有聯合收割機、深松機、烘干機等大中型農業機械近20臺,在王玉芹眼中,這些機械幫了大忙,如果沒有這些“大家伙”,一下子種幾千畝地根本不可能。看到烘干機在麥收時派上了用場,王玉芹決定再買一臺,這樣3臺聯合收割機每天收獲的糧食就能及時烘干。
2個獎:想讓更多耕地流轉起來
最近兩年王玉芹拿到了兩個國家級獎勵,獲得“全國種糧銷糧大戶”稱號后,國務院獎勵給她一臺價值20萬元的大馬力拖拉機;“全國20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青島市就她一個。在王玉芹看來,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她能獲得這些獎勵,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國家政策的扶持。王玉芹坦言,她的奮斗目標就是讓更多的農村耕地流轉起來,“山東這么大的耕地面積,如果都動起來,收益不可估量”。
時間回到2008年,擔任桑園村支部書記、村主任的王玉芹,看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對土地越來越不重視,反復思考后,她決定承包土地,進行集約化經營。在王玉芹行動之前,她看到了國家政策的變動,“土地流轉”出現在黨和政府的文件中,這讓她吃了顆定心丸,于是她拿出前幾年養豬積累的資金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承包了村里的土地。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王玉芹最頭疼的就是如何說服農戶將土地租給她。剛開始是三四十畝一塊,五六十畝一塊,和其他村民相比,這些耕地就算面積大的,但王玉芹的目標并不僅僅止于此,因為一塊一塊的耕地并不利于大機械耕作,她眼中的大面積是“集中連片的”。王玉芹想到的辦法是調換,如果農戶實在不愿意將土地租給她,她會對土地進行調配,滿足農戶自己耕種的需要。
在王玉芹看來 ,其實大部分農戶是愿意將土地租給她的,因為之前這些耕地一年的租金只有300元,她給的租金是一年700元,一下子比別人的價格高出了一倍還多。“不愿意往外出租耕地的主要是一些老年人,這些人在田地里耕種習慣了,讓他們離開土地并不現實。”王玉芹說老年人阻力大點,這很正常,她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會認同土地流轉的觀念。在具體的操作中,王玉芹會和農戶一家一家簽合同,同時會在鎮上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備案,中心可以代表政府監督雙方的行為,協調雙方的利益。
“10年,我的預期是10年,相信10年后,全國的土地流轉將形成氣候。”王玉芹自信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