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3年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即將期滿。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在廣東省人大幫扶點韶關市新豐縣黃戴鎮三坑村看到該村發生了可喜變化――經濟發展了、村民生活改善了,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健全完善了,很多村民住上了新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更讓人欣喜的是,三坑村認準了將甜玉米制種和油茶等項目作為今后農業生產的重點。村民們不愿再坐吃山空“吃老本”,農業產業化開始讓他們嘗到了致富的甜頭。
兩次失敗后試種甜玉米
“今年甜玉米種子的收購價從原來的8元一斤漲到了9.5元一斤,另外省人大還每斤補貼3元。這里的水稻一畝能收入1000元左右,如果甜玉米按畝產300斤計算,不算補貼,能收入2850元一畝,大約是水稻畝產收入的3倍。”駐村干部張尚仁向記者細算了筆賬。
在張尚仁看來,甜玉米制種的巨大優勢在于其突出的經濟效益,不僅收入是水稻的近3倍,而且只需利用8月到11月這3個月,可以與水稻輪作,耗時少、見效快。
村民劉小輝2010年種植3畝,2011年增至5畝,而到去年,小伙子一下子承包了10畝。“2004年春節,我從外地打工回村,兜里才揣著兩三千元錢,自從種了玉米,現在兜里有一兩萬的盈余不是問題。”劉小輝告訴記者。
甜玉米的明顯收益大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參與的農戶和種植面積逐年遞增。2010年,種植甜玉米的農戶為115戶,種植面積229畝。到了去年,參加農戶增至150戶,全村甜玉米種植面積達到350多畝。
“這就是一張陌生的考卷,誰天生就會答題?”昔日野竹叢生的三坑村,如今的山頭滿眼都是經濟作物。在張尚仁看來,三坑村3年扶貧,最可貴的是他們的那些“試錯”經歷。
“剛到的工作組首先想到的是靠種竹子脫貧,結果農科所的檢驗報告給我們澆了一頭冷水。”駐村工作組發現這里的土壤根本不適合種植竹子后,他們便根據村里的土壤特點選定了蔬菜種植。但大豐收帶來的卻是大虧損――蔬菜要求新鮮,講究的是快速運輸,但三坑村地處偏遠地區,距離縣城40公里,連距鎮政府也有20公里之遙,山路崎嶇,“根本就沒有人過來收購蔬菜”。
經過兩次失敗的工作組很快將目標鎖定在甜玉米制種。“因為需要曬干,所以對時效要求不高,完全可以長途、長時間運輸。”這一試,讓工作組和村民們嘗到了甜頭。如今,在全村67戶貧困戶中,除去五保戶,幾乎所有人都參加了甜玉米制種項目。正是依托該項目,三坑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2011年,該村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達到6935元,村集體收入達到6.25萬元,脫貧率達到100%,提前一年完成脫貧目標任務。
看好市場前景種油茶
“我們搞了幾個方案,排除了經濟林,因為回報周期太長,等不起;也排除了水果,因為銷路無法保證。”工作組走了以后,三坑村村民如何真正實現富裕?面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三坑村,駐村工作組又開始了實地調研。而經過一番“加減乘除”,他們最終選定了油茶。
駐村干部黃偉生說,三坑村素有種植油茶的傳統,該村地處山地中的小盆地,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霧氣足,特別適合油茶種植。同時,他們還發現三坑的土壤含有一種硅,特別適合引進種植高級油茶品種。
原有的油茶由于品種差、疏于管理,并沒有結出豐碩的經濟成果。于是,工作組特地引種了高產、高質的油茶品種,并雇用專業農械公司平整山地;舊有的村道是單車道,不利于油茶籽外送,工作組便主動斡旋,將最后的3公里村道拓寬成雙車道;而為了加強油茶項目經營和管理,又牽頭成立三坑村油茶合作社。截至去年4月,工作組利用新開發山地幫助種植41000株油茶,全村油茶種植規模達到了700多畝。
“在確定規模化油茶種植前,我們經過了深入的市場觀察。油茶籽油被譽為東方橄欖油,是一種高級綠色食用油。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市場缺口很大。2011年調研時,茶籽油是300元一斤,2012年已翻了一番。”提起油茶種植的前景,張尚仁信心滿滿。
如今,三坑村的路修好了,農田水利設施完善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扶貧模式明確了,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也有了一定基礎。“我們既要短線投入,也要長效發展,不能坐吃山空‘吃老本’。”村民們開始尋思著如何依靠甜玉米和油茶兩大項目,更好地謀求發展的長遠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