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一次近似裝模做樣的品種名稱公示之后,2012年12月27日農業部發布了1877號品種審定公告。
在1877號公告中,鄭麥7698出現在了品種審定名錄之中。順利通過審定,一如當初該育種人向媒體透露的那樣。
但是,此次審定公告中審定通過的鄭麥7698,顯然與2011年河南省農業廳審定通過的鄭麥7698有著很大的不同。通過品種審定公告比對發現:2011年河南省審定的鄭麥7698為弱春性小麥品種,而出現在農業部審定公告中的鄭麥7698則是一個半冬性品種。除了種性有著明顯之不同外,該品種的苗期表現、抗病性指標、產量表現等又有著許多不同之處。對此,農業部種子局的某官員也認為:種性不同,實在不該!
針對此情形,筆者致信河南省農業廳負責品種審定的有關人士詢問。但只有一位既是小麥專家又兼具品種審定業務管理的人士,給出了一個“很雷人”的答復:最好問問育種人。其他人等,未予以說明和答復。
考慮到即便問問育種人,也難以得到真正的回應,筆者就暫時不打算問問該品種的育種人了。我期待未來有一天,該育種人或河南省農科院會主動給我一個答復。
如此不著調的事情,竟發生在2012年即將結束的日子里。難道是,送給即將結束的種子執法年最后一個禮物嗎?
隨著,1877號公告的發布,曾經在河南種業業界盛傳的品種審定時該育種家為通過審定“故意”讓參試品種“站錯隊”的傳聞再度浮出水面。
難道果真如此嗎?
早在鄭麥7698在河南省農業廳組織的品種參試期間,就有人透露:鄭麥7698作為一個半冬性品種,選擇在春水組參試是錯誤而又荒唐的。違背了一個育種家,應有的科學精神。對此言論,筆者一直半信半疑。尤其是對“該育種單位為讓品種盡快獲得加緊通過,而不擇手段”的評論更不敢認同。
待到1877號公告發布,此前圍繞該品種在河南省通過審定的一些說法,現在看來絕非空穴來風!
在河南省2011年審定的小麥品種中,除去旱地小麥和黑小麥品種外,半冬性品種只有兩個,而弱春性小麥品種為6個。在以往的河南省小麥品種審定中,半冬性品種一直占據著較大的份額。造成2011年小麥品種格局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被一些育種專家和管理人士歸納為:過去在冬水組做對照的豫麥49被產量更高的周麥18代替所致。由于春水組對照的小麥品種偃展4110的產量要遠低于周麥18,因此,一些產量上難以超越周麥18的半冬性品種,便選擇故意“站錯隊”加入了春水組的參試隊伍。說白了:就是通過掩蓋品種的真實種性,得以盡快通過審定。這些品種,實際上就是種業版的“祝英臺”。
之所以從參試一開始到最后在河南省審定便被人不斷爆出“負面”消息,農業部1877號文似乎給出了一份答案。
但是,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是:1877號公告中顯示:鄭麥7698在農業部組織的試驗中參加的是冬水組的試驗,且對照品種是周麥18.鄭麥7698在試驗中的產量必須是超過了周麥18,否則不會得以通過。那么,這讓人如何解釋呢?難道相隔兩年,鄭麥7698不僅“變了性”而且產量還顯著提高了嗎?
我們試圖通過鄭麥7698在河南省和農業部組織的兩個參試中的產量數據,找到答案。
在鄭麥7698參試的三年(2207年至2010年)的產量數據分別是:506.0kg、491.7、491.4,這三個數值全部超過春水組偃展4110。同期偃展4110的產量數據為:484.09kg、452.36kg、452.1kg;同期,冬水組對照品種周麥18的產量為:532.68kg、503.42kg、482.25kg(以許科316對照數據推算出)。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07年時的鄭麥7698如果選擇加入冬水組參試的話,無疑它是不會再進入到生產試驗的階段的,在河南省審定通過也就無從談起!
在鄭麥7698參加的國審小麥試驗中,三年(2009年至1012年)的產量數據分別為:513.3kg、581.4kg、499.7kg,同期對照品種周麥18的產量分別為:498.35kg、562.28kg、487.04kg。
從三年國審試驗的產量數據看,鄭麥7698確實超過了對照鄭麥18.與此同時,種性也進行了徹底改變。加上其它性狀的變化說明,國審的鄭麥7698已經和豫審的7698是兩個不同的品種了。既然如此,國審時就不應該再用鄭麥7698這個名字了。品種性狀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品種名稱不改,豈不意味著變相承認了當初種業界一些人士對這個品種乃至育種家的“抹黑”。
在河南省2012年審定通過的小麥品種中,鄭麥0856的品種來源與鄭麥7698完全一致。不僅如此,鄭麥0856也是作為半冬性品種審定通過的。事實上,無論鄭麥7698還是鄭麥0856,本質上同屬于同質化的品種。連同今年河南省審定的若干半冬性品種一樣,沒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因為,即便是周麥18,在實際應用中也已經是日薄西山正在快速的降落。搞笑的是,周麥18還在繼續成為河南省及農業部小麥冬性品種的審定對照。當然,一旦河南省或農業部把百農AK58作為對照的話,那些高桿小麥品種的育種人,肯定會氣得背過氣去!
實際上,有很多河南省小麥育種家選育的品種在河南省往往難以通過。取道國審,早已成為一條“捷徑”。這其中就包含有:因為對照品種提高難以通過,而“不得不”選擇參加國審的小麥品種。而這些品種,在實際推廣應用中大多因難以被市場和農民接受,最終淪為一個個“殼”品種。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表面上可以歸結為國家審定小麥品種中的對照品種低于河南省的對照品種標準。但實際上則緣于品種審定的制度本身存在著若干重大問題。其中,部門利益作祟以及腐敗加劇是綁架品種審定制度的突出問題。
還有一個事實就是,鄭麥7698在河南省一些地區推廣過程中也已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據一位出席過鄭麥7698在方城縣示范區參觀活動的專家介紹:鄭麥7698,在方城縣示范區表現出了赤霉病嚴重發生的情形。而高感赤霉病的性狀,并沒有在豫審鄭麥7698的公告中顯示。
2011年秋季,滑縣萬古鎮鎮政府一些干部會同當地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強行推廣鄭麥7698。盡管,當時該批次小麥種子連生產許可證都沒有,期間也曾遭遇過強烈抵制;打著“小麥良種補貼”名義的鄭麥7698小麥種子,還是強行在當地得以推廣種植。在今年滑縣整體小麥產量豐收的情況下, 被強行推廣種植的鄭麥7698卻因為病害嚴重發生了大面積的減產。有的農戶,畝均產量只有500斤上下。此事,最終引發萬古鎮農民上訪告狀。
鄭麥7698在實際推廣過程中進行的方式,也完全有別于河南省農科院其他品種。從事公益性育種研究的育種專家,親臨一線進行推廣。
盡管不遺余力的推廣,但是效果并不能如愿。由于病害重致使產量上不去,并沒有被更多的農民接受。無論推廣面積還是推廣速度,鄭麥7698與此前的鄭麥9023根本無法相比。
令人遺憾的是:在本世紀初河南省農科院誕生出幾個絕世品種之后,河南省農科院似乎在新品種的推出上越發顯得力不從心!
鄭單958之后,不再有后續的可以一統天下的玉米品種出現;豫雜35之后,不再有可以比肩的棉花品種出現;鄭麥9023之后,不再有可以傲視群雄的小麥品種出現;遠雜9102之后,不再有可以引以自豪地花生品種出現。可是卻出現了一大批,可以用來沽名釣譽的品種,可以用來爭取項目資金的品種,可以用來“賣殼”的品種,可以用來粉飾政績的品種!
好品種數量的絕對性缺失,是整個中國種業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顯然不會因為短期內加大投入、多搞幾個課題、多上幾個項目、多建幾個實驗室就能得以解決。
用資金堆積的辦法試圖盡快研發出好品種,要么是幻想要么是欺騙!
育種工作,需要更多的潛心盡力的投入!如果一個育種家不是更多的出現在實驗室或試驗田里,而是更多的出現在品種審定和商業推廣活動中,那么真正意義上的好品種的出現恐怕將更是遙遙無期!
鄭麥7698在審定中更多的傳遞出育種單位迫不及待的心情,為什么?難道是因為項目資金投入太多,而急于出成果以回應有關各方的質疑嗎?
河南省農科院和有關專家為了鄭麥7698得以審定通過而采取的如此做法,是不是還因為太過于浮躁和急功近利?
鄭麥7698的育種人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曾說過:“小麥新品種選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選擇過程中,有時候,人們所期望的性狀未必能結合在一起,(因此)就必須放棄某些東西,最終育成的品種總會有些不足;采用的某些技術、方法,不是很完美也會導致遺憾發生。‘鄭麥9023’如果耐寒性、抗倒伏性再好一點就更好了。”
鄭麥7698在河南省得以審定,是不是使用的方法“不是很完美”?是不是充滿了很多“遺憾”?
怯怯地問一下河南省農科院:針對鄭麥7698的“變性”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小麥育種在遺憾中“變性”!(作者: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