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勇軍 李寒露 張晶 劉也 通訊員 李進
【人物】
鄧德華,38歲,漢壽縣華誠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農業經紀人,蔬菜流通大戶。他執掌的合作社已擁有成員1118戶,開發種植基地1.12萬畝,年產銷蔬菜15萬多噸、銷售收入1.25億元,產品銷往廣東、廣西等地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現場】
12月11日,記者來到漢壽縣龍陽鎮倉兒總村華誠蔬菜專業合作社采訪,沿著水泥小道走去,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蔬菜,猶如置身綠色的海洋。
在合作社配送基地,20多名村民正忙著將大白菜擇優分揀、包裝、過秤、入庫。合作社理事長鄧德華使勁拉著一輛拖車,把包裝好的大白菜送往冷庫暫存。“臨時接到十幾噸訂單,忙不過來啊……”鄧德華話未說完,手機響了起來:“喂!好的,這就安排發貨。”他告訴記者,又是客商的訂貨電話。
入冬以來,“華誠蔬菜”供不應求,配送基地一派繁忙。今年,鄧德華在420畝菜地上試種畝產可達5000公斤的大白菜新品種。菜還長在地里,就已實現訂單預售,每公斤3元,種一季能收入600多萬元。
在分揀中心,幾名男子把廢棄的菜葉一框一框堆放到一輛拖拉機上。“這些菜葉還有用嗎?”記者問。一名男子說:“有用啊,我拖去喂魚。吃蔬菜長大的魚,味道好得很呢!”原來,鄧德華和附近魚塘老板達成協議,將廢棄菜葉運到魚塘喂魚。“我這也是倡導發展循環農業呢。”鄧德華笑著說。
在合作社辦公樓會議室,20多位合作社成員正在聽課,黑板上寫著“苦瓜與大白菜栽培技術規范”幾個大字。講課的是鄧德華從縣農業局請來的專家。鄧德華介紹,合作社經常辦這樣的技術培訓班。他希望合作社涌現出更多的種植能手、經營能手。
【心聲】
鄧德華:這些年來,中央的政策一直向我們農民傾斜,不僅農業稅免了,種糧養豬還有補貼。現在,小康的目標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農民奔小康,科技須先行。希望農科部門進一步加大對菜農的培訓、指導力度,把好種子關和病蟲害防治關。這樣,我們就能為市場提供更多的放心菜、生態菜,收入也會大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