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趙振東,男,1942年9月出生,研究員,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專家,山東省政府參事。
趙振東從事小麥研究工作30年,在優質高產與超高產廣適品種選育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帶領團隊先后育成濟南17、濟麥19、濟麥20和濟麥22等大面積主栽品種,連續十年來年均種植面積2300萬畝以上,截至2012年夏收,全國累計推廣3.15億畝,實現小麥增產216.7億斤。
趙振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008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9年獲得中華農業英才獎。其帶領的小麥遺傳育種團隊榮獲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亞太科技獎,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優秀創新團隊、山東省政府記集體一等功。
11月23日,趙振東獲得2012年度山東省科技最高獎。
大眾網濟南11月27日訊(記者 姜暉 通訊員 王祥峰 安靜)“從前在學校的時候,懂事晚,也不懂談戀愛,時間就用來看書。那時候看完了整整一部《資治通鑒》。”一邊說著,趙振東一邊張開雙臂興奮地比劃著,“還讀完了世界上第一本章回體小說,你知道是什么嗎?”11月26日,大眾網記者采訪剛剛獲得山東省科(ke)技最(zui)高獎的(de)省農科(ke)院(yuan)作(zuo)物研究所(suo)首席(xi)專(zhuan)家趙振東(dong),而聊天的(de)話題也(ye)從他的(de)讀書經(jing)歷開始。
談生活:
熟讀世界首本章回體小說,哲學對任何行業都有用
頭發微白的趙振東雖然戴著固定假牙的牙套,卻始終面帶笑容,說話時不斷地打著手勢:“世界上第一本章回體小說是日本的《源氏物語》,成書于我國五代時期,里面引注最多的就是白居易的詩。”記者連稱慚愧,坦陳與日本相關的書只在大學里讀過與自己的專業傳播學有關的《菊與刀》。
一聽此言,趙振東站起來俯身激動地揮動著手臂:“哎呀,你學傳播做記者的,應當讀一下但丁的書。我在大學里讀了他的《神曲》和《十日談》,讀了他的書你才能了解西方的宗教與哲學。哲學對任何行業都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我們平時講育種工作,其實育種的過程就是淘汰的過程,在不斷的多點穿梭選育中淘汰那些產量低的、抗性弱的、適應性弱的,十幾年淘汰下來才最終育成我們畝產789.9公斤的濟麥22號。”趙振東說,做記者也要懂一點哲學,懂得哲學就會看到更多理解更多。
談及(ji)剛剛獲得的(de)(de)山(shan)東(dong)省科技最高獎,他低調(diao)地表示(shi):“這(zhe)個(ge)獎不僅是(shi)(shi)授(shou)(shou)給(gei)(gei)我(wo)(wo)個(ge)人的(de)(de),也是(shi)(shi)授(shou)(shou)給(gei)(gei)我(wo)(wo)們的(de)(de)團隊的(de)(de),是(shi)(shi)授(shou)(shou)給(gei)(gei)我(wo)(wo)們全省農業科技戰線工作者的(de)(de)。”
談團隊:
感恩受益于前輩育種家,薪火傳承全心提攜照顧后輩
“在山東省種子站那里,我對山東全省的種子情況有了一個了解,這段經歷是很寶貴的。”趙振東說,他1983年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山東省種子站工作,一年后調入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受到了老一輩育種家的關心與幫助。
“陸懋曾老師這一代老一輩育種家在條件非常艱苦的環境下,從濟南2號到濟南3號,最終培育出兼具廣適性與穩定性的泰山1號,推廣3.5億畝,一直種到了北京城。到現在我們的小麥品種累計推廣3.15億畝,終于敢說接上了前輩的班。”
趙振東接過班后,非常重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對于年輕人“扶上馬,送一程”。目前他的團隊里有6個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中最年輕的還不到40歲。
在努力打造一流科研創新團隊的同時,趙振東還非常關心同事的生活。作物所玉米小麥室主任劉(liu)建軍說:“上世(shi)紀80年(nian)代的時候,生活條件(jian)非常困難,我母親(qin)來看病沒錢住院,是趙(zhao)老(lao)師(shi)管吃管喝管住,還幫(bang)著看了病。趙(zhao)老(lao)師(shi)對待(dai)我們這些(xie)下屬真是如(ru)同(tong)自己的孩子(zi),對待(dai)我們的家人(ren)就像(xiang)自己的親(qin)人(ren)一樣。”
談工作:
冬來夏往穿梭選育投身麥田,測試硬度3次咬壞門牙
小麥育種科研條件復雜、周期很長,平均育成一個品種需要10年,兼具超高產、穩產、多抗、廣適特色的濟麥22更是經歷了17年的多點穿梭選育。
“為了測試品種的廣適性,從山東省最冷的德州到最熱的菏澤,我們都進行了穿梭選育。老百姓把麥子種下,到冬天就回家不用管了,我們育種的不能掉以輕心,還得跑去田里看凍麥的情況:有的不受凍,有的受凍后很快恢復,有的受凍后就壞了。”趙振東說完,農科院作物所所長張正接著說:“那時候冬天寒潮剛過,地里又濕又冷,趙老師去地里挨個苗看,干得累了就往地上一坐休息。你別看他剛才走過來時腿腳挺利索,其實他有嚴重的關節炎,冬天夏天都戴著護膝的。”對于這些年來趙振東帶領團隊育種的艱苦,張正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有一件事,劉建軍至今記憶猶新:“2001年的時候我們的考種室條件還很差,沒有風扇也沒有窗子,里面非常悶熱,那時候59歲的趙老師把上衣一脫,光著膀子就上前進行考種工作,對我們的觸動真是非常大。”
趙振東一擺手說:“通風差根本算(suan)不上事兒(er),那時候最困難的是什么(me)?要測量麥子(zi)硬度(du)卻沒(mei)有(you)儀器。怎(zen)么(me)辦呢?靠咬啊!你看我這(zhe)牙(ya)。”趙振東嘴一張指(zhi)了(le)(le)指(zhi)門(men)牙(ya)接著說,“亞里士多德(de)說‘優秀是一種習慣 ’,對于我們這(zhe)些育(yu)種工作者來(lai)說,咬麥子(zi)也是一種習慣,于是到(dao)1992年(nian)我的門(men)牙(ya)就咬壞了(le)(le),鑲(xiang)上了(le)(le)新牙(ya),然后(hou)再咬再壞,到(dao)現在已經鑲(xiang)了(le)(le)三次了(le)(le)。”
談未來:
培育新品種向駱駝學習,讓小麥不僅靠葉子進行光合作用
在記者問及未來有什么打算時,趙振東說,獲得山東省科技最高獎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業的重視,“現在人口越來越多,地越來越少,我們育種家要不斷地選育更高產量的品種來滿足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民增產需要,這個獎授給我是獎勵,更是鞭策,我真是‘壓力山大’啊。”
在記者進一步問及未來的增產方向在哪里時,趙振東介紹說:幾十年來育種家都把目光放在小麥的葉子上,讓葉子長得更快更好,光合作用就會進行得更充分,產量就更高。到現在濟麥22號在小麥真正長的那段時間有4片葉子在進行光合作用,比一般小麥多一片,可以說葉子上的工作做到了一個極限。說道這里,趙振東話鋒一轉:“你知道駱駝為什么抗旱嗎?”
記者說(shuo)(shuo)可(ke)能(neng)是因為(wei)駱(luo)駝(tuo)可(ke)以(yi)把水分(fen)儲(chu)存在(zai)駝(tuo)峰(feng)里?“不(bu)對!駱(luo)駝(tuo)喝水后儲(chu)水并不(bu)強,它(ta)抗旱因為(wei)它(ta)能(neng)用肺吸收空氣中微量(liang)的水分(fen)。所(suo)以(yi)我們的培育(yu)新品種要(yao)向(xiang)駱(luo)駝(tuo)學(xue)習,讓小麥不(bu)再(zai)僅僅靠葉子進(jin)行光合作用,它(ta)全身都是綠的,所(suo)以(yi)莖和穗都可(ke)以(yi)參與光合作用中來(lai),為(wei)它(ta)的生長提供(gong)養分(fen)。”趙振東又(you)站起來(lai)揮動著(zhu)手臂說(shuo)(shuo),“所(suo)以(yi)我說(shuo)(shuo)育(yu)種是個集成的工作,大家都要(yao)多(duo)讀書,不(bu)管什(shen)么知識都能(neng)用得上(sh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