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屆種子處理與病蟲害防治研討會上我們得到了一組數字,業內預測農藥市場未來5年的年增長率在6%,而作為農藥中新興產品的種子處理劑其年增速可能達到12%,而種子處理劑中最引人注目的產品是種衣劑,相關企業認為,種衣劑的未來增速可能會接近30%。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倍增關系,種子處理劑增速是農藥整體的兩倍,而種衣劑又是種子處理劑的兩倍多。有業內人士堅稱:種衣劑將是未來農藥市場的新寵。
過去10年,種子處理劑市場快速增長,特別是從2006年開始,種子處理劑市場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據統計2011年中國種子處理劑市場達11.06億元,今年預計超過12億元,種子處理劑市場前景十分誘人。特別是在農藥行業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種子處理技術成為農藥行業一塊新的業務增長點。針對這種趨勢,去年《農資導報》主辦了首屆種子處理與病蟲害防治研討會,農藥企業對這次研討會評價極高,他們認為研討會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種衣劑作為國內推廣應用最好的種子處理劑,它的年增長速度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相關企業估算其增長速度可能是種子處理劑的2倍多。種衣劑還屬于新型產品,目前在種衣劑生產和推廣有較大投入的企業規模不等,既有拜耳、先正達等農化巨頭大手筆搶灘登陸,也有國內各種規模的農藥企業紛紛建設種衣劑項目。整個行業對種衣劑的熱度不斷升溫,種衣劑的研發和登記進度也有很大的改善,種衣劑成為國內農藥企業試水的新領域。可以預見的是:目前占農藥市場5%的種衣劑很可能在未來幾年提速增長,
據我們了解,種衣劑在各種農作物上的推廣使用很不均衡,目前玉米使用種衣劑的比例達35%,小麥使用種衣劑的比例達到20%,而水稻使用種衣劑的比例較低,僅為10%。當前正值秋播,小麥種衣劑市場硝煙再起,河南、山東等小麥種衣劑市場成為眾商家必爭之地。
快速增長
種子處理劑市場在過去的10年快速增長,未來5年也將保持快速增長,據估計將以12%的速度增長,比6%的農藥市場銷售增幅快一倍。而種衣劑又是國內推廣應用最好的種子處理劑,它的年增長速度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相關企業估算其增長速度可能是種子處理劑的2倍多。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種子處理劑占總的農藥市場的銷售額僅為5%,而美國種子處理劑占農藥市場銷售額的20%,歐洲為15%,可以說種子處理劑潛力巨大。
先正達公司2012年二季度報告顯示,上半年種子處理劑銷售額增12.6%,達4.84億美元,增長主要由噻蟲嗪引領,實現了多地區均衡增長。拜耳公司二季度報告也顯示種子處理劑業務首季度增長4.7%,第二季度緊跟第一季度銷售勢頭,增長了1/3左右。
種衣劑作為種子處理劑中最大的“寵兒”,其發展速度更是驚人。據安徽省阜陽市園藝研究所所長韋士成介紹,當地近幾年對種衣劑的需求量大概以30%的速度增加,其中玉米已基本實現全部包衣播種,小麥包衣播種大概占20%左右,農民現在對種衣劑的認識逐漸提高,逐漸接受了種子包衣這一做法。
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崔凱表示,估計種衣劑的增長速度接近30%,尤其是近兩年,國內農化公司快速發展種衣劑業務,目前大概有15家大的農化公司取得種衣劑產品的登記證,還有一些企業正在進行登記的有關工作。
種衣劑之所以能引起國內企業的重視有很多原因,首先是種衣劑在中國起步較晚,其市場份額約占農化行業的5%,而國外種衣劑約占30%的市場份額,市場潛力巨大。其次是種衣劑的利潤豐厚,是傳統農化產品利潤的2倍。第三是經跨國公司近幾年的引導和市場培育,種衣劑的使用和推廣已經有了良好的市場基礎。第四是在國家政策引導下,農業生產中減少農藥使用量已成必然,實驗證明種子在經過種衣劑處理后,對多種病蟲害具有一定的預防控制能力,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農藥的用量,既有助于環保安全,也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節省勞動力。
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種子處理及貿易商務運營部團隊領導人張善俠表示,據了解,目前國內登記有種衣劑產品的企業大約有400~500家。今年種衣劑的發展依舊迅猛,種子處理市場總額應該會超過12億元。
應用不平衡
種衣劑應用的不平衡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種衣劑在各作物上的使用大致比例是玉米約占35%、小麥約占28%、棉花約占13%,而在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上,種衣劑的使用只占10%,水稻種衣劑的發展前景更為廣闊。第二是在不同省區的應用比例也不盡相同。河南、山東是種衣劑使用最多的區域,在湖南、湖北等水稻主產區,種衣劑也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重視,安徽、江蘇、河北等地區玉米、花生、馬鈴薯拌種劑發展迅速。
種衣劑是一個好產品,種子處理是一個好技術,但在推廣過程中,生產企業、經銷商和農民對種衣劑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湖南海特農化有限公司謝石發認為種衣劑的使用在作物上應用不均衡。目前國內應用在小麥、玉米、花生等品種上的種衣劑推廣較好,特別是棉花種用種衣劑,已經為多數棉農接受。但水稻種衣劑的發展稍緩。水稻種衣劑推廣阻礙在于農民對種衣劑認知不足。種衣劑的作用農民看起來不是很直觀,價格較高,也不是一下就能接受。目前南方水稻直播田對種衣劑的認可程度較高,但東北的普通農戶田畝不多、育秧量少,一般不使用種衣劑。盡管種衣劑在各農產品的推廣并不均衡,但它的市場增長趨勢還是很明確的。受行業背景帶動和海特業務體系增強,今年水稻種衣劑的銷售增長了20%,種衣劑前景廣闊毋庸置疑。以東北為例,僅10%的水稻用種衣劑包衣的話,其中的市場空間堪稱巨大。為了順應市場需求,海特將擴大種衣劑登記,發展玉米、小麥等種衣劑,擴大水稻種衣劑銷售范圍。
張善俠表示,目前的種衣劑主要應用在小麥、花生、玉米、棉花、大蒜等作物,水稻種衣劑所占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主要是由于育苗等原因限制了發展,但在東南亞等國家,水稻育苗前處理應用很廣泛,相信在不久會傳到中國,公司目前也登記了幾個水稻種衣劑的產品。
安徽省阜陽市農技中心主任鄧坤表示,阜陽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種子處理在當地已經推廣了十幾年,開始主要是政府主導,后來企業熱衷參與推廣,目前當地的玉米都包衣,主要是由于玉米種子用的量少,經銷商都包衣銷售,小麥部分包衣。
鄧坤認為,種子處理中種衣劑是好技術,值得推廣。他在推廣種衣劑包衣的種子時發現,經銷商和農民對種衣劑還有一些顧忌,這是推廣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有的經銷商擔心萬一包衣后種子賣不出去無法處理,同時包衣后的種子成本也會增加。加上包衣種子目前達不到規模化生產,成本偏高,經銷商不愿嘗試。
很多農民目前對種衣劑的認知不足,對其質量和價格都有疑問。有些農民懷疑種子包衣是不是給舊種子換上新裝,對包衣種子的質量產生疑問;另外,還會覺得包衣種子價格較高。
種衣劑處理能彌補種子本身性狀的缺陷;豐富種業的產品線,能增加銷售收入;同時能改善種子的外觀、賣相,提高種子的商品性。同時對農民而言,能有效防治病蟲危害,苗齊苗壯,實現一播全苗;增施微肥,減輕作物缺素癥;增強作物的抗逆能力,實現增產增收;省工、省時,減少農藥投入和用藥次數;提高種子的種植性,便于機械化播種。但是種衣劑處理后的種子如果遇到干旱年份,出苗時間有延遲現象,而且對病蟲害的防控效果也會降低,這有可能會影響農民對種衣劑的信心。
技術有瓶頸
種衣劑作為農藥行業難得的高利潤產品,受利益驅動,市場上的產品也良莠不齊。農民因使用質量不當的種衣劑造成的惡劣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衣劑的聲譽。劣質種衣劑的出現,有少部分是惡劣企業故意為之,但更主要的因素是企業不能有效突破種衣劑的技術瓶頸。
鄧坤認為,有幾個方面的技術問題需要企業重視。第一,出苗延遲,防效不穩定。第二、種衣劑配方有局限。在某些蟲害突出的年份,種衣劑的效果不佳。第三、種衣劑使用不當有藥害。
韋士成認為,種衣劑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必須解決效果穩定性及配套拌種機械的問題。目前市場上雖有好的種衣劑,但是缺乏好的機械。包衣是種衣劑使用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好的機械能使種衣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市場上沒有正規廠家生產。
對于種衣劑效果不穩定問題,崔凱認為可能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種衣劑質量良莠不齊。一些小企業也趁機進入,為取得高額利潤,有些企業生產的種衣劑含量不足,或者無成膜劑。第二、有些企業的成膜劑對種子造成的傷害。不好的成膜劑則會影響種子的呼吸作用,導致出苗或藥害問題。第三、有些病蟲害對種衣劑的有效成分產生交互抗性,導致種衣劑在某些病蟲害發生年份,防治效果不明顯。第四、技術服務差。特別是在干旱、高溫等極端天氣下,服務更重要。
張善俠建議國內企業應加強成膜劑、有效成分、包衣機械的研究。成膜劑是種衣劑的核心,成膜劑能促進有效成分在種子上的分布,促進種子與種子之間的分布,減少脫落,增強種子的流動性,還能起到緩釋作用,而我們國家使用種衣劑相對較晚,在這方面的技術還有待加強。國內目前還沒有能夠生產成膜劑的廠家,幾乎都是由國外進口而來,這也間接增加了種衣劑的制作成本。對于有效成分的篩選,應兼具內吸性、安全性,目前拜耳公司正在登記多種種子處理的新產品,同時擬在中國發展種子處理機械業務。
張善俠認為,與國外相比,國內缺少相關標準。例如在質量監控方面,國外主要有包衣均勻度測試、流動性能測試、粉塵(脫落)測試、種子安全性鑒定等,這些測試都有嚴格的標準。目前我們缺少這些相關的標準監管。(文章來源:農資導報,作者:蔣善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