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玉米王”的高產秘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8-08  來源:吉林日報  瀏覽次數:347
 

 
  眼前這個黝黑壯實的男子叫呂業兵。
  
  他是“中國玉米之鄉”公主嶺市大榆樹鎮新河村的一位農民。
  
  2011年,全國玉米平均畝產383公斤,吉林省玉米平均畝產439公斤。呂業兵的玉米平均畝產930公斤。全國玉米畝產記錄1164公斤,那是在13畝的小面積上創造的,呂業兵是在20公頃的大面積上種植,逼近了高產記錄。呂業兵有何過人之處?
  
  我們來到玉米之鄉探訪。鄉間公路上,目之所及是連綿的綠色,就像波濤洶涌的大海。迎風挺立的玉米正處拔節時期,整齊而又茁壯地向上生長。
  
  “這就是我們的‘玉米王’。”在大榆樹鎮新河村,村干部們簇擁著呂業兵。東遼河畔經年累月的風雨磨礪,造就了他古銅色的剛毅面孔。
  
  問起他的高產經驗,這個種地能手憨憨一笑,露出兩排白白的牙齒。
  
  他先說起的是種子。“現在市場上的種子比較雜,選擇不好就會吃虧。我都是從正規的種子公司直接購買,價格低,而且能保證品質。”他經常去種子公司考察,去農科院向專家請教。今年,他經過認真篩選和咨詢,種了先玉335和良玉188兩種玉米,目前長勢喜人。
  
  接著說測土施肥。六年前,呂業兵第一次帶著土壤樣本去農科院,化驗的結果是土壤缺氮嚴重,專家建議多施農家肥和秸稈還田。呂業兵回來后按照專家的建議踏踏實實地干起來:春天,他把從各種途徑收集來的豬糞漚好后施到地里。秋天,他用拖拉機裝上秸稈粉碎設備,完成了秸稈還田。今年3月,呂業兵送去化驗的土壤樣本檢測結果顯示“營養均衡”。因為施了有機肥,土地肥力提高了,化肥相應減少了。村文書董陸軍說他家一公頃地要上1000公斤化肥,而呂業兵只施了700多公斤。
  
  再說的是治蟲。玉米螟一直是玉米最嚴重的蟲害。據測算,如果防治不利就可能帶來10%以上的減產。面對這個問題,呂業兵胸有成竹地說:“我有雙防!”6月25日一大早,呂業兵就出了門,回來的時候,一支“專職隊”已經在玉米地頭集結完畢。呂業兵將從鎮里領的赤眼蜂蜂卡分發下去,“專職隊”熟練地散開,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以縱向十五步、橫向十幾壟的密度,把沾滿赤眼蜂卵的小紙片別在玉米葉片上。這項任務必須要按時完成,因為時候一到,玉米螟的天敵——小小的赤眼蜂就會從卵中孵化出來,飛到玉米葉上消滅玉米螟卵。一個夏季,赤眼蜂要放飛三次。如果發現還有漏網之蟲,他還會再噴灑一次殺蟲藥,這就是他所說的“雙防”。通過赤眼蜂+殺蟲藥的雙重效力,把蟲害的影響盡可能減少到最低。
  
  也談到了機械作業。呂業兵抓住農村土地流轉的機會,承包租種了26公頃農田。耕種這么大面積的土地,呂業兵并不為難。他有播種機、旋耕機、收割機,還有兩輛24馬力的四輪車。田野里百分之九十的作業是機械。
  
  選優良種、施有機肥、生物治蟲、機械化耕種,這些現代農業耕作方式,并不是什么秘密啊?呂業兵的過人之處到底在哪里呢?
  
  村干部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他上進心強,干什么事都求最好;有的說他有股鉆勁,不弄明白不撒手;有的說他為了種出最好的田,不怕辛苦。歸根結底,是說他有一個良好的求勝要強心態,不僅求更好,而且求最好。村長王志田介紹說,有的人家把地種完,苗抓齊了,就不怎么管了。在炎熱的天氣里,誰愿意往玉米地里鉆啊!呂業兵說他“成天鉆地”。每天早晨,太陽還沒露臉,他就趟著露水在地里轉悠;傍晚,悶熱玉米地里,依然有他活動的身影。玉米苗就像他的孩子,一天不看都不行。他聽得見玉米拔節的聲音,看得見玉米葉片上的細微變化。什么情況采取什么措施從來不含糊。就比如施農家肥、秸稈還田,都知道這有利于土地,但是有的人嫌臟嫌麻煩而不愿意去干。年年種地就靠化肥,結果一年比一年用得多。經管那些豬糞又臟又累,哪如買幾袋化肥省事。而呂業兵用農家肥,搞秸稈還田,一干就是5年。自家沒有那么多農肥,他就花錢買豬糞,一車幾十元。今年買了200多車。
  
  渴求最好的強者心態,還使他消除了傳統農民的保守性。呂業兵十分重視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產量。盡管他自己不會使用電腦,但這并不妨礙他獲取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有不懂的問題,他就雇村里的年輕人幫他在互聯網上搜索答案。他還注冊了12582農信通業務,通過這個信息平臺,他遇到琢磨不明白的事情就可以隨時撥通電話,請農業專家答疑解惑。就說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這件事,是政府免費提供,可是最初村民就是不重視,不相信,而呂業兵相信科學種田的可靠性,干得最積極,最認真。省農業科學院在公主嶺的玉米研究所,呂業兵去的次數最多。那里的玉米專家是他的好朋友。他求教虛心,專家指導也熱情認真,專家還經常到村里講課。“種地要種到最好,靠科學才能做到。”呂業兵說。
  
  “玉米王”的成果,得益于他務求最好的強者心態加上現代耕作方式。這就是他的秘笈!沒有前者,再好的現代科技,不能起到積極作用;沒有后者,再好的想法也實現不了。呂業兵憑借他的努力和鉆研成為東遼河畔現代農業的標兵。
  
   “今年玉米長得格外精神。”呂業兵的眼光洋溢著興奮。七月中旬,田野里的玉米就已經一人多高,葉片像舒展開的雙臂在風中舞動。呂業兵還準備施一遍葉面肥,這樣可以使玉米籽粒更加飽滿。高產的措施,他一個都不想放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