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一句古詩詞,來源于唐朝李紳的《憫農》,一千多年來它勉勵了無數勤奮的中華兒女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獲得秋收而臉朝黃土背朝天,把無數的汗水滲進土地里!
時至今日,現代社會里的農民朋友想要“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除了具備勤奮勞動的傳統美德之外,還有一個必備的條件就是:保證你在春天播下的種子是好種子,有技術含量的種子!否則無法達到“秋收萬顆子”的愿望!
云南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好種子的作用更是日益凸顯出來,“種子技術的創新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這是在采訪時,云南省種子管理站站長任仲勛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
7月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云南省種子管理站,有幸就為什么要進行種子技術創新、種子技術創新還存在哪些問題、怎樣解決種子技術創新存在問題等采訪了云南省種子管理站站長任仲勛。
種子產業是農業發展的重點
離上班時間還有十分鐘,任仲勛提著公文包走進了記者的視野,輕輕地打開辦公室的門,待記者說明來意后,他表示非常歡迎,并親切地和記者交談起來!
當前,種子產業已經成為各國農業發展的戰略重點,農業種子技術的創新是當下農業方面的熱門話題。任仲勛告訴記者:“在農業的科學技術中,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種子技術,種子技術就是農業發展的核心!”
他進一步解釋道,種植涉及種子、肥料和農藥等,在農業的科學技術中,目前科研成果最大的一是培養優良品種,二是生產好的肥料和農藥。而眼下這個時代是一個追求健康的時代,21世紀里的人們已形成一個共識:化肥和農藥的增用,會把一些化學成分遺留在食物當中,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大家更喜歡吃野菜。
任仲勛指出“從植物本身來說,野生的最好。野生植物與人工種植的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沒有施用肥料和農藥。因此,更多的人想辦法從農作物種子上下功夫,讓農作物不施肥、不打農藥就能達到抗病、高產且營養成分高的效果。農作物種子順其自然地就成了農業市場方面的一個核心競爭力。”
在采訪中,任仲勛對農業種子技術創新的農業科研機構表示高度贊賞,同時,他也對研究種子轉基因技術的農業科研機構進行強調。他說,目前轉基因技術還不成熟,處于研究但不應用階段,允許推廣運用的主要是轉基因抗蟲棉,而且需要提供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否則,一經發現嚴懲不貸,甚至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據了解,采用轉基因技術種子栽種的農作物不僅蟲不吃,還高產。但人吃了轉基因種子栽種的農作物食品,在短期內對人體沒有什么危害,卻不知道在幾十年以后對人體有沒有害處。雖然這項技術的應用爭議非常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轉基因技術用于提高我國棉花產量倒是有極大的作用。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種子技術的創新原本是在國務院8號文件里提出來的,在2012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黨中央把農業科技創新放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來抓,還重點突出農業種子技術創新的問題,這一重大戰略方針對加速我國的農業種子市場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對促進我國的農業發展都將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之下,我國的農業必然將大跨步向前發展。” 任仲勛有條不紊地講道。
種子技術創新迫在眉睫
記者了解到,任仲勛是一個具有憂國憂民情懷的好官員,長期以來,他一直在為云南省的種子管理事務兢兢業業地工作,他深知好種子對農民的意義是什么,好種子對國家發展的意義何在!
優質的農業種子承載著農民致富增收的希望。只有增收了,父母才能更有激情地在田間勞作;只有增收了,孩子才能安心地去上學;只有增收了,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才得以提高。好種子能煥發出無限的力量,讓幸福生活盡快到來!
“對國家而言,能生產出優質的農業種子,達到自給自足,不依賴進口種子,進一步解決我國的糧食安全存在的隱性問題,對安邦定國都是一件極大的幸事!”任仲勛這樣說是有充分理由的。
據了解,就目前的農業種子市場而言,云南乃至全國都沒有明顯出現種子短缺的現象,那是因為我國大量購買國外種子企業生產和銷售的農業種子,尤其是花卉、蔬菜和玉米種子。
任仲勛分析到:“玉米種子是市場上最有發展潛力的種子,因為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很大。但是我國很大一部分玉米種子都是由國外企業生產的,特別是在東北華北地區,如吉林省70%的玉米種子都是由美國種子企業生產和銷售的。可以說,我國民族種業已經受到國外大型種子企業集團的沖擊。”
“這個問題很嚴重,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國民族種業再不加快發展,甚至被沖垮了,再假設有一天國外種子企業突然終止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玉米種子,這必然引起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對我們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所以我們必須加快推進種子產業發展。”
由此可見,加強對農業種子技術的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頭等大事,我國勢必要大刀闊斧地進行農業種子技術的創新,全國人民都應該為此事盡一份力!
種子技術創新問題多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農業種子技術雖已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任仲勛對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仍表示很擔憂!因為他認為,我國的農業種子技術創新體系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科技的發展。
任仲勛解釋道:“在現在的農業種子科研體系中,農業科研機構和種子企業都在培育新品種,2/3的新品種由科研單位研發,1/3的由企業選育出來。現行的科研體制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科研與生產聯系不夠緊密,甚至脫節問題,其次是不公平問題。”
農業科研單位向國家和科技部門申請一些課題來做,待他們把新品種研發培育出來,得到科技部門和農業部門的認可,他的課題便完成了,他們很少繼續關注新品種的發展事態,造成科研與生產脫節。以此同時,還造成了一些不公平現象的出現。
“科研機構從事科研工作,一般是由國家財政撥款補貼,然而當有科技成果出現的時候,科研機構就把技術賣給企業,所得這筆資金科研機構并沒有投入新一輪的科研創新中,而可能成為小集團利益。”
任仲勛接著說道:“農業科研機構靠國家公共財政支持搞新技術研究,但科技成果難以實現社會共享。一些科研機構自己企業銷售新品種,這對社會種子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科研部門興辦的種子企業缺乏長遠的戰略構想及發展規劃,他們手中有科研經費、工資、企業的盈利,他們會比較安于現狀,這決定了他們的企業是不可能做大做強的,只是這種體制繼續維持下去,后果非常可怕。”
任仲勛認為,當前,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背景下,農業科研單位更應不失時機地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大原始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堅持走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相結合的道路,把科技成果真正惠及農村、惠及農民。
我國的農業種子企業也應該向國外一些做得好的企業學習,看看別人是如何建造實力強的研發團隊,學習別人的先進銷售理念,以及其“服務進農戶,指導下田間”的做法!
任仲勛的一席話狠狠地戳穿了現實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從他犀利的眼神中,記者看到了一些無奈的神情,他應該也是對某些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吧!記者暗自揣測到。
支持農業體制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最有力的手段之一。要加強農業種子技術的創新,農業部門就必須創新農業機制,才能為農業種子技術新品種的研發提供不竭的動力。
在采訪中,任仲勛就創新農業科研機制方面的問題和記者進行了一些探討,他對國家把農業科研機構與種子企業的職責進行分工、大力扶持種子企業、加強對種子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表示非常支持。他說,這一系列的政策是我國種業發展的一次深刻改革,可以堪稱我國種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所謂把農業科研機構與種子企業的職責進行分工,就是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以公益性基礎性研究為主,突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意志,重點解決國家全局性、關鍵性、方向性、基礎性的重大農業科技問題。比如種質資源的搜集、保護及鑒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育種理論和方法,品種改良,生物技術種子生產加工技術及處理,品種品質檢測等基礎性研究以及常規作物品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等公益性研究工作為種業全面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
引導和積極推進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并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實現“事企脫鉤”。大力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種業技術創新體系,培育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同時, 去年4月11日《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文件,規劃了中國種業發展的藍圖,明確了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的九項重點任務。第一條就是要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一旦種子企業成為整個行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國家便大力扶持他們發展,并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如給予財政補貼等。隨著種子市場的逐步壯大,加強對種子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放手給企業搞新品種研發,雖然有一定的風險性,但結果總是好的。當前,種子市場競爭激烈,這就要求種子企業不斷研發抗病、高產、適應性強的優質種子,這對我國種子技術的創新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此外,企業研發出新品種來,要銷售出去才有盈利,這樣一來,老百姓才會真正得到實惠,而且有些企業還想方設法為農戶服務,進行技術指導等。在這種情況下,科技成果才會轉化為經濟效益。”任仲勛說。因此,他非常支持農業體制的創新。
云南需要的種子品種多
為了進一步規范、完善種子市場,作為云南省種子管理的領頭羊,云南省種子管理站從三個方面來入手。首先是加強種子的監督抽查,任仲勛曾多次親赴一線種子市場,加強對云南各村寨種子市場的監督抽查,嚴打假種子,力保市場上出現的種子是優質種子。
云南省種子管理站嚴格監督種子生產和經營活動。任仲勛支招,如果買到假種子,可以向法院及全省各級種子管理站投訴。他也提醒各種子企業要誠信經營,遵守社會公德,不發不義之財!
云南省種子管理站及時發布種子市場信息。信息互通,市場互通,可適時調節種子在各地的分配,才不會出現明顯缺種子的情況,各地的種子市場才能平衡向前發展。
要做到種子市場的規范發展的確不易。尤其在氣候特征多樣、地理特征復雜的云南,種子市場與其它省份存在較大的差異。
在“一山多氣候,十里不同天”的云南,需要的種子品種多,每個品種的需求量又不大、研發新品種難、企業銷量難、農民選種難、農業部門監督難,是我省種業發展的特征。據任仲勛介紹,目前云南有199家種子企業,有91家從事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在這91家中有7家是國營企業,其余的都是民營企業。
云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省87%的人口在農村,75%的國民收入、70%的財政收入、60%的創匯收入和80%的輕工業原料都直接或間接來自農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云南農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對全國農業的發展而言,云南的農業經濟增長仍然比較緩慢。
在快要結束采訪之際,任仲勛說,只要堅持不懈地走科技創新之路,云南最終會實現“農業大省”到“農業強省”的跨越!
的確,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農業要發展,種子必須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