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烏魯木齊訊(記者李橋江)近日,記者從新疆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糧作所)獲悉,“小麥育種家基地”正力促我區小麥良種產業化。
糧作所是集糧食新品種研究與開發、推廣為一體的科研機構,主要擔負著我區小麥、玉米、水稻及小雜糧等糧食作物優良品種的研發,以及原有糧食品種的提純復壯、引進品種的適應性試驗等工作。
新疆首席小麥專家之一,糧作所所長吳新元告訴記者,沒有建立“小麥育種家基地”以前,糧作所采取的是“打游擊”的方式進行新品種研究和推廣。方法是,糧作所生產一些原種,然后,分發到各地,繁育良種,慢慢鋪開,需要3至5年。
2005年5月“小麥育種家基地”首個項目在塔城啟動,隨后,又建成了澤普等“小麥育種家基地”。目前,塔城、澤普等“小麥育種家基地”生產的良種不僅滿足了當地的市場需求,還輻射到了全疆絕大部分糧食主產區。在此基礎上,全疆基本形成了以“小麥育種家基地”為載體,集科研、良繁、種子加工、示范推廣和農民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良種生產產業鏈。同時,新品種的推廣也提前了兩至三年。
據介紹,未來一段時間,糧作所將進一步在全疆布局“小麥育種家基地”,從良種這個源頭上穩固我區糧食生產,在保障自給有余的同時,繼續給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