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鎮二道路、白塔等幾個自然村的多位村民向本報記者反映稱:“今年4月底,我們幾個村近百戶村民統一從4位村民手中購買了名為‘東單606’的青貯玉米種子,種植了近3000畝青貯玉米。按照這類農作物的生長趨勢,這幾天應該長到1尺半左右,可是這批玉米的出苗高度大多只有10多公分,有的甚至沒出苗。我們懷疑這批種子的質量有問題。”
6月13日上午,記者來到二道路村,該村以及周邊村子的30多位農民聞訊陸續趕來,他們站在田間,指著稀稀拉拉、高低不齊的秧苗告訴記者,目前能夠達到正常生長高度的秧苗只占整體種植面積的三成左右,其他秧苗大多不到20公分,甚至有些小苗還覆蓋在地膜中,根本頂不出來。
根據預算,每畝青貯玉米的年收益在1500元左右,3000畝地的總收入約450萬。可是照目前的狀況,每畝產量將減少60%~70%,每畝收入將減少1000元左右,近百戶村民將面臨300萬元左右的經濟損失。
記者在田間看到,僅僅一壟之隔的兩塊地,分別生長著村民用此次的“問題”種子和用另外種子種植的青貯玉米,生長狀況確實存在明顯差異。其他種子的出苗高度統一,都在1尺半左右,整整齊齊,綠油油的一片;“問題”種子的出苗稀稀拉拉、高度參差不齊,因為綠色覆蓋面積小,田里還裸露著不少土地。
村民們還告訴記者,有的村民及早發現了這些玉米長勢不正常,不得已將青苗全部翻掉,用別的種子進行改種,希望能減少損失,但是因為錯過了最佳播種期,所以改種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記者在幾塊已經改種的地里看到,破土而出的玉米苗大多只有1指高。村民們表示,他們種植玉米大多都有20多年的經驗,所以絕不可能是種植技術出了問題。根據對其長勢的判斷以及和其他種子生長情況的對比,一定是這批“東單606”種子有問題。
對于減產減收的問題,古城鎮鄔杰鎮長告訴記者,村民們估計的“每畝地收入減少1000元”有些夸張,500元左右比較實際。即便如此,村民們的經濟損失也在150萬元左右。可見,減產減收已成定局。
采訪中,村民們介紹,今年播種期即將到來之前,二道路村有4個村民牽頭,在周邊幾個村宣傳,以“托克托縣騰飛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名義和部分村民簽訂了《種植合同》。合同中稱,由該合作社向種植戶提供“東單606”種子,每斤現款12元,賒欠13元。到收獲季節時,如果農作物達到收購要求,該合作社將全部收購。由于該合作社開出的條件和許諾都不錯,加上本著對同村人的信任,近百戶村民簽了協議,按照合同開始耕種,沒想到卻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發現問題后,村民們向這4個人討要說法,可是對方堅稱賣給村民的種子沒有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村民們要求對方提供購買種子的發票,說出他們的進貨渠道,可是對方沒有提供,只是后來出具了一份看不清楚公司名稱的收據。根據收據,村民們無法得知種子的來源,于是就將情況向大隊、鎮政府、縣政府進行了逐級反映,鎮政府也派專人幾次到田間地頭調查了解,但是至今未果。隨后,記者打算找這4個人了解情況,但是他們都不在家。
對于長勢不良的狀況,該鎮分管農牧業的楊副鎮長一度將此現象歸于氣候原因,認為是氣候不良造成的。但是記者提出,為何僅僅一壟之隔的兩塊地,用兩種種子種出的同一種農作物,生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時,他又表示無法解釋。
隨后,楊副鎮長介紹,六一前后,了解到村民們反映的情況后,政府及時將情況反映到了托縣工商局。目前,工商部門正在積極對此事進行調查;做為鎮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幫助村民們維權。目前,他們打算將這批“問題”種子送往呼和浩特市或者自治區級的權威機構進行鑒定,鑒定結果將成為幫助村民們維權的關鍵。但是,由于村民們的種種顧慮和不信任,不愿意把種子交給他們去鑒定,給這項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無奈,政府只能從賣種子的人手中提取樣品進行送檢,但是此舉又遭到村民們的反對。
此外,有一種被稱為“田間鑒定”的鑒定方法是村民們比較認同的。所謂“田間鑒定”,就是聘請權威專家親自到田間地頭,通過查看農作物的生長趨勢做出判斷。如果兩項鑒定全部進行,需要1萬元左右的費用。這筆費用,需要村民們來出。
楊副鎮長表示,經過查證,這個“托克托縣騰飛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未在工商局登記備案,屬于不合法經營。其未向村民提供種子發票的行為,也是違反規定的。但是楊副鎮長同時表示,在農村,未經工商局等部門批準審核,種植戶和一些機構或個人簽訂所謂《種植合同》的行為比較普遍。合同雙方基本都能按照合同履行義務,只是這次出了這樣的事情。目前的當務之急,不是追究這4個人的相關責任,而是幫助農民們進行種子質量鑒定,用證據維權,彌補損失。
對此情況,內蒙古慶勝律師事務所的白喜文律師認為,這個合作社未經工商部門批準就從事經營活動,導致減產減收,并且不論其所經銷種子是否存在質量問題,其行為已經涉嫌欺詐。
目前,相關部門對此事件的調查仍在進行當中,近百戶村民在焦急等待一個合理的說法。(記者 楊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