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所選育的高產品種累計為國家增產玉米約1000億公斤;后半生,我要再為國家增產1000億公斤。”
2007年5月,共青團中央舉辦的“我與祖國共奮進”中國青年群英會,要求每位英模留下一句話,登海種業董事長李登海就留下這樣一句話。
一棵向上沖的玉米
時間追溯到2009年11月23日下午,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濟南舉行。
“我是李登海,今年60歲,和新中國同齡。回顧我這輩子,簡單地說,其實只做了一件事:進行玉米高產攻關的研究,確定了我國選育玉米高產品種的新方向,率先選育出了一系列緊湊型玉米高產新品種。”李登海在報告會的第一句話這樣說。
李登海為什么如此看重緊湊型玉米高產新品種,并將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致力于此?
一直以來,種子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國計民生的大問題,“玉米種子”更是國家糧食安全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糧食生產,試圖解決7億人的吃飯問題,但是種植玉米畝產量低的問題則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制約,長期以來三四百斤的畝產量也與發達國家上千公斤的產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種地種不出糧食的關鍵就出在“種子”上,如何能培育出高產高量的“好種子”?這個問題同時也一直在苦苦地纏繞著李登海這個地地道道的山東省萊州市農民。
1972年,李登海從農業專家的考察報告中看到:美國的春玉米最高畝產達到了1250公斤,創造這個紀錄的是美國的農民華萊士。當時我國玉米畝產只有一兩百公斤。這則消息改變了李登海一生的命運。那一年,他就給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標:開創中國的玉米高產道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當時可供參考的資料和經驗很少,只能靠自己探索。從1972年到1979年,近8年時間里,李登海選用了國內100多個平展型優良雜交品種,發現平展型玉米雜交種很難突破700公斤產量極限,于是他將研究方向轉向了緊湊型玉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979年,李登海培育出了“掖單2號”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創造了我國夏玉米畝產776.6公斤的新紀錄,也進一步發現了緊湊型玉米的高產潛力。
1989年10月,“掖單13號”玉米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產1096.29公斤!這是我國第一個具有畝產1000公斤以上高產能力的夏玉米高產品種,開創了我國一畝地一年小麥、玉米兩季,可以養活四個半中國人的新紀元。
事實證明,李登海的決斷是正確的。通過研究培育緊湊型玉米高產品種,玉米畝產先后突破了750公斤、1000公斤、1400公斤高產記錄。李登海這樣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終于用自己的雙手在一步步拉近與世界最高水平的距離。
“我愿做一棵"向上沖的玉米"”,李登海先進事跡報告會中之所以用“向上沖”這個詞,是因為相對于平展型玉米而言,緊湊型玉米葉片是向上沖的,這是對緊湊型高產玉米最直觀的描述,也是對他一生追求的真實寫照。從選擇這一行的那天起,李登海不間斷地“拱”了38年的玉米地,不停息地向上沖,沖出了7個中國夏玉米高產紀錄、2個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
博弈中壯大的“玉米帝國”
在全世界玉米高產攻關排名前兩位的公司,一個是美國的先鋒種業公司,另外一個就是中國的登海種業。
1996年,美國的一家種子公司找上門來,要和李登海談合作。李登海怎么也沒有想到,這家公司竟然是自己三十多年來一直較量的對手美國先鋒種業公司。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先鋒公司創下了畝產2500斤的春玉米世界紀錄。李登海幾十年來一直在玉米產量上和它較勁。現如今心目中的對手不遠萬里跑來要跟自己合作,李登海自然是非常高興。
美國的先鋒公司創立于1926年,它的創始人華萊士曾在上個世紀40年代擔任過美國副總統,現在先鋒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種子公司之一,資金雄厚、技術先進,能和先鋒公司合作,是許多公司夢寐以求的事情。可李登海聽了對方提出的合作條件,馬上就拒絕了。
原來,美國先鋒公司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的合作,都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獨資或者控股。“必須我們控股,我們深深的知道,我們控股是我們國家糧食安全,是使我們更好的建設、更好的發展的保證!”很顯然,掌握控股權是李登海是否同意合作的底線。
李登海強硬的態度讓合作一度陷入僵局,從此,美國先鋒公司每年都會派人來和李登海談判,但年年都因為控股權的問題無功而返。
先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種業公司之一,它在世界上有七十多個合資公司,而且它控股的比例非常大,一般在60%以上。鑒于李登海種子公司良好的發展前景,讓先鋒公司放掉了60%的股權,讓步到各占50%,談判結果達到50%。
這看似有結果的各占50%,其實是讓談判陷入了另外一個僵局。合資雙方占的股份一樣多,那誰掌握公司的主導權啊?李登海是堅決不干,他要求自己必須占得51%以上的股份。他要的不是這小小的1%,而是控股權。
李登海說,國外的公司必須遵守我們國家的法律,種子法明確規定,國外種子公司到中國進行合資,中國必須控股。
為了謀求在華利益,美國人最終妥協了,破天荒以49%的股份與登海種業合作。2002年11月,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宣告成立。經過了七年半馬拉松式的談判,李登海終于贏了。顯然,強強聯手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雙贏”。近幾年來,登海公司緊抓發展機遇,不斷調整延伸產業鏈,拓寬產銷渠道,推進產業升級,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2005年4月18日,登海種業公司股票在深圳股市中小企業板成功上市。
從家族式管理的民營企業,到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的上市公司;從小小的村辦研究所起步,到“玉米帝國”的成型,歷經寒暑,登海種業終“破繭成蝶”。
追逐太陽的人
玉米的選種就是在一批玉米當中挑出品質最好的種子種到地里,第二年再從收獲的種子中選最好的種下去。如此反復六七年,才能讓這個品種穩定下來。但就是經過了六七年的篩選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優良的品種。人這一輩子能有幾個六七年啊!可能有的人研究一輩子也未必能修成正果。
按照傳統的方式,玉米一年只種一季,李登海顯然等不及。為了增加科研時間,他曾在自家的院子里撐起了塑料大棚,提前幾個月播下玉米。等到當地開始種植玉米的時候,他的玉米已經在大棚里收獲了。而等到10月份,他就已經在這一年里收獲了兩季玉米。雖然一年當成兩年用,可李登海還是感覺育種的速度太慢了。于是他突發奇想,要到海南去種玉米。
海南的秋冬季正是玉米生長的季節,在那里通過精心的栽培,李登海又可以收獲兩季的玉米。從此以后,李登海就成了追趕太陽的人,他一年就可以完成別人幾年的工作量。
從1978年到現在,三十多年的時間。李登海每個冬天都是在海南度過的。他這樣的堅持也讓他比別人多收獲了三倍的育種數據。
一年育種三次,李登海的科研生命延長了。
李登海說,自己老覺得目前在不斷的創新,老充滿希望,而且不斷從研究過程當中又研究出新的東西,老是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再創新,在這塊土地上真是充滿了希望,在希望的田野當中唱出科技創新的歌來是最有希望的。
2005年10月17日李登海的超級玉米新品種"登海3719",再次創造出世界夏玉米的高產紀錄,畝產達到了1402.86公斤,將世界夏玉米單產紀錄提高了305.57公斤。遠遠超過了30年前美國那個兩千五百斤的紀錄。
有人說,李登海是現代夸父。為追逐太陽做玉米加代繁育,李登海冬日赴海南,夏秋回膠東,30多年來,和家人只過了一次春節,而這唯一的除夕團圓,也是在海南的玉米實驗田里。有人說,李登海是臺永動機,不知疲憊。30多年來,他幾乎沒休過一天假。這位得過一次腦血栓、做過6次痔瘡手術,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的60歲老人,至今仍堅持在田間地頭搞研究。
近40年來,李登海把一年當三年用,進行了98代選育,培育出10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50個通過審定,獲得7項發明專利和38項植物新品種權。
目前,作為國內優秀的種子企業和上市公司,登海種業的發展正逐漸步入了快車道。在海南、寧夏、內蒙古等建立了三十多個育種中心,建成玉米種子基地20萬畝,帶動植種農戶約40000戶,帶動種子生產企業上百家,安排蔬菜生產基地12000畝,帶動植種農戶約4000戶,市場前景良好,產品供不應求。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登海公司在全國推廣種植登海牌玉米新品種的面積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30%以上,全國排名第一;占山東省玉米推廣種植面積的80%以上,累計為國家增產糧食1000多億公斤,增加社會效益1000多億元。近年來,隨著公司種植面積和資產實力的擴大,其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
“農行杯”山東服務“三農”十佳人物、十佳企業評選
線索提供:段益君
電話:(0531)8519331918653141728
郵箱:845920766@qq.comQQ群:231397399
地址:濟南市濼源大街6號山東新聞大廈16層農村大眾報來源農村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