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韓曉玲、通訊員楊雪)昨日,記者從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了解到,朱英國院士課題組在研究水稻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育性恢復機理方面取得新突破,首次提出恢復基因分子復合體,推進了育性恢復機理的認知。
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植物學科權威雜志《植物細胞》,通訊作者為朱英國,第一作者為博士生胡駿。
雜交水稻是由不育系做母本、恢復系做父本得到的雜交種子,擁有著比父母本更強的優勢,如產量、米質等。然而,恢復系究竟如何使不育系的育性得到恢復,卻困擾了科學家和育種家數十年。
朱英國院士團隊通過大量實驗證明,紅蓮型水稻恢復基因不能直接結合不育基因,而是組裝成恢復基因分子復合體,去結合并剪切不育基因,從而完成了育性恢復的使命。他們還發現了復合體中與恢復基因互作的重要亞基成分。
朱英國院士研究紅蓮型雜交稻已有整整40年,始終堅持走“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之路。目前,紅蓮型雜交稻累積推廣面積達一億畝,在我國南方和老撾、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大面積種植,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