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云南陸良3月3日電 這還算麥苗嗎?病懨懨的,高不及成年人的小腿肚,葉子枯黃。有的苗株隱約長出一點穗子來,干癟干癟的。這是3月2日記者在云南省陸良縣芳華鎮獅子口村附近連片萬畝麥地里看到的景象。作為云南東部的一個重點產糧縣,陸良今年的旱情非常嚴重。
正當記者想進一步看個究竟,一輛掛著耕作機械的拖拉機開了進來。拖拉機過處,麥地迅即被翻耕,枯黃的麥苗被翻到了地下,一壟壟平整、酥軟的土地被“理”了出來。
“這麥子就不要了嗎?會不會還有些收成?”記者很是疑問。拖拉機手顧春保從駕駛室里探出頭來,高聲回答:“不要了,這種長勢的麥子不會有收成,基本算是絕收了。我是鎮上請來翻耕這麥地的,翻出來要種玉米。”
“種玉米?按照滇東耕區的節令,會不會太早了?”記者再次詢問。
顧春保把拖拉機停了下來:“這不是種普通的玉米,是種植種子玉米,由縣上與種子公司合作,節令就必須早。如果推遲了節令,種子玉米就種不成了。反正小春(指夏糧)這季已經廢了,就搶一季值錢的大春(指秋糧)出來。”
一位中年男子加入了談話:“這制種玉米確實值錢,按照與種子公司的合同,每公斤收購價格是6元,是普通玉米的3倍多,而且種子公司包收,不愁市場。雖說這是旱情逼迫下的選擇,但效果還不錯,每畝收入能有近3000元,相當于損失的麥子和種水稻兩項收入之和。”這位男子叫皇甫運紅,是芳華鎮黨委書記,正在地里指導翻耕麥地。
皇甫運紅介紹,過去,這個區域也搞過玉米制種,但因為群眾要種麥子,節令難趕上,面積小一些。面對旱情大、麥子絕收的情況,干部群眾商量,干脆多種一些制種玉米。芳華鎮已與相關部門初步進行了溝通,準備把連片的這萬畝麥地全部發展為制種玉米。為了保證土地翻耕質量,芳華鎮決定免費統一進行機耕。
“突突突”,顧春保開上拖拉機又出發了。與幾分鐘前焦黃的麥苗不同,新翻耕出來的田地彌漫著新鮮的氣息,滋長著調結構保豐收的新希望。(記者儲學軍、李自良、陳杰)











![[人民日報] 我國篩選出耐鹽堿種質資源1100多份](http://518pifa.cn/file/upload/202411/08/09230381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