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降蘊彰 在2009年10月農業部給3個轉基因主糧品種頒發安全證書之后,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黃大昉等曾表示,在未來3—5年內我國將實現轉基因主糧商業化。按照黃大昉等人當時的說法,今年將有可能實現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推廣。
從現在來看,黃大昉等的預測有些太樂觀,從農業部給張啟發的轉基因水稻、范云六的轉基因玉米品種頒發安全證書被媒體報道之后,農業部就受到強大的輿論攻勢,在2010年的兩會前夕,更有百人上書反對商業化推廣轉基因,全國人大、政協委員亦聯名上交提案“反轉”提案,招致國內外廣泛關注。
國內轉基因商業化遭到質疑的原因除了對轉基因技術可能引發的食品安全、生態安全之外,國內一些農業專家、種子專家也指出,國內目前在轉基因主糧的研究、推廣、監管乃至后期企業運作等方面,還明顯都很不成熟,政府應該對轉基因主糧產業化持審慎態度。
中國農科院種業專家佟屏亞是反對轉基因商業化推廣的專家之一,據他所說,2009年獲得農業部頒發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品種——“Bt汕優63”,實際上只是張啟發研究中把已經“退役”的舊水稻品種——“汕優63”轉入了抗蟲基因,這樣培育的轉基因水稻品種缺乏創新,算不得優良品種。
張啟發研究團隊的說法是“Bt汕優63”可提高8%的產量,但據幾位種業專家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目前國內專家培育的轉基因種子并沒有“增產基因”, 由于種植轉基因農作物可以抗蟲害,轉基因研究人員所謂的“增產”,只是將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種子節省的農藥費用核算為增產糧食的產量。
范云六培育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也沒有發揮轉基因增產的“能量”。據其手下的一名科研人員所說,轉基因植酸酶玉米與其他玉米品種相比突出功能主要是“能幫助豬雞鴨等單胃動物消化飼料中豐富的磷”,從而減少來自動物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并沒有抗蟲抗病和提高產量的功能。
與轉基因品種同時遭受強烈質疑的還有農業部對轉基因市場的管理。近年來,媒體不斷報道在湖北、湖南等地發現種植轉基因水稻,綠色和平組織在北京發布多次召開發布會,聲稱調查發現國內多地有轉基因水稻非法種植、非法銷售現象,但農業部作為我國轉基因最主要決策部門,一直采取回避的態度。
近期來自農業部內部人士最新的說法是,農業部相關人員去年10月曾赴美國考察,考察人員一致認為,國內目前在轉基因主糧的研究、推廣、監管等方面都不成熟,具體到種子企業的實力方面更是與美國孟山都、先鋒種業等相差懸殊,當務之急是蓄勢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骨干種子企業。
對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再次重申國家“將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前述農業部內部人士表示,決策層對轉基因主糧商業化推進極為慎重,在“十二五”乃至更長的時間內,轉基因主糧技術只是在科研的層面上會大力推進,而不存在商業化推廣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