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2011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監測與水稻品種抗性鑒定結果通報
2011年,我站委托涪陵區農科所開展了重慶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監測及水稻品種抗性鑒定,以便明確重慶市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組成、分布、變化趨勢和水稻品種抗瘟性情況,為防治稻瘟病流行危害和品種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現將2011年度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監測和水稻品種抗性鑒定結果總結于后:
一、稻瘟病生理小種監測結果
1、小種類型及出現頻率
今年共征集到涪陵、潼南、墊江、梁平、豐都、江津、永川等12個區縣提供的86份穗頸瘟標樣,標識明確的品種有50個,分離獲得123個有效單孢菌株。采用中國稻瘟病菌鑒別品種對123個菌株進行鑒定,可分為6群36個小種。其中ZA群有ZA3、9、11、15、17、25、27、29、31、47、51、53、55,13個小種;ZB群有ZB1、3、7、9、11、15、17、19、21、23、25、27、31,13個小種;ZC群有ZC1、3、7、11、15,5個小種;ZD群有ZD3、5,2個小種;ZE群有ZE1、3,2個小種; ZG群有ZG1,1個小種。從種群出現的頻率看,出現頻率最高的是ZB群,為48.8%;其次是ZA群,出現頻率為26.8%;其余種群出現頻率依次是:ZC群為12.2%、ZE群為4.9%、ZG群為4.1%、ZD群為3.2%。從小種出現的頻率看,出現頻率最高的小種是ZB3,為13.8%,其次是ZB27,為8.9%,其余品種出現頻率相對較低。因此,ZB群和ZA群為優勢種群;ZB3和ZB27為優勢小種。
2、部分區縣小種組成情況
從今年收集鑒定到由潼南、墊江、梁平、涪陵、豐都、江津、永川等12個區縣提供的穗頸瘟標樣分離獲得的單孢菌株看,各區縣小種組成有一定差異。涪陵、墊江、南川、合川、梁平單孢菌株較多,小種組成也較復雜,其中涪陵、南川、梁平以ZA、ZB群為主,涪陵優勢小種為ZB3、ZA3,南川、梁平無明顯優勢小種;墊江以ZB群為主,優勢小種為ZB27;合川以ZB、ZC群為主,優勢小種為ZB3;其余區縣單孢菌株較少,小種組成分散,無明顯優勢小種。采用單基因系鑒別品種鑒定,各區縣稻瘟病菌的小種組成均較分散,無明顯優勢小種。
二、水稻品種抗性鑒定結果
1、葉瘟鑒定
本年度測定的98個品種中,葉瘟抗病的有D優527、廣優2643 2個品種;葉瘟中抗的有瀘香615、合優1號、瑞豐號等12個品種;葉瘟感病的有準兩優112、Ⅱ優11、川豐6號、岡優177等79個品種,葉瘟高感的有Q優108號、內香優18等5個品種。(見附表)
2、頸瘟鑒定
本年度測定的98個品種中,頸瘟抗病的有D優527、瀘香615等6個品種;頸瘟中抗的有內5優317、宜香1577、豐優1號等8個品種;頸瘟感病的有金優725、中優117、富優1號等38個品種;頸瘟高感的有瑞豐1號、中優78、西農優7號等46個品種。(見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