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至30日,由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主辦的“中國空間育種與糧食安全”高層論壇在深圳舉行。當天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太空育種或許能成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一種新的解決途徑。而作為新生事物,專家也呼吁全社會多多關注和支持。
來自國家科技部、農業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學院院士、以及100多位從事空間育種、糧食安全研究的專家學者、企業界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據悉,這次論壇之所以選擇在深圳舉行,是因為深圳市農科集團是國內第一家進行空間育種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并實現產業化的單位,并因在太空農業產業方面所所做的努力,而被選作論壇的承辦單位。
很顯然,優良的品種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傳統的誘變育種是采用X射線、鈷60-y射線照射育種材料以引發變異相比,空間育種技術是伴隨著航天科技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育種技術,綜合了宇航、遺傳、輻射、育種等跨學科的高新技術,將農作物種子種苗通過飛船、衛星、空間站搭載到太空,利用太空空間環境中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綜合因素,使生物材料出現了某些地球上不能獲得的突變,回地面后再通過選育種技術,獲得具有優良性狀的品種。
正因為此,有專家表示太空育種或可成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一種途徑。因為空間育種提供了一條相對傳統方法大大縮短育種周期,提高育種質量,加快育種步伐的便捷育種通道。我國于2006年9月發射了第一顆育種衛星“實踐8號”,從此大規模開展空間育種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作為新生事物,昨天不少專家也呼吁社會多多對這項工作給予關注和支持。
不過,就目前來看,除花卉被廣泛運用太空育種技術外,即使是蔬菜種子,都相對較少送上天進行太空育種,這從農科集團最近幾次近乎不選送蔬菜種子上天也得到了體現。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目前還是有不少市民對這些發生變異的蔬菜吃的并不是太放心,導致銷售并沒此前預料的那么好,安全因素依然是主要原因,導致推廣依然需要時間檢驗和市場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