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11-26 人民網 |
|
日前,天津市科潤黃瓜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杜勝利博士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該所的“黃瓜育種技術創新與優質專用新品種選育”項目,獲得了本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是多么好的一個消息!1983年,本市的黃瓜育種專家侯鋒研究的“津研一??七號”黃瓜配套新品種科研項目榮獲了當時全國蔬菜方面科研的最高獎勵??國家發明二等獎。20多年過去了,本市再一次榮獲黃瓜科研領域的全國最高獎項,真是可喜可賀,令人振奮!屈指算來,本市的黃瓜科研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已有30多年了…… 30年前的1978年3月23日,本報刊登了長篇通訊《黃瓜之王》(作者為李夫同志),報道了本市黃瓜育種專家侯鋒20多年來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幾經風雨,始終如一,持之以恒地進行黃瓜抗病科研,并成功地培育出我國第一代黃瓜新品種??津研一、二、三、四號。 乘改革開放的東風,侯鋒從此在黃瓜科研領域的工作一帆風順,到1985年成立天津黃瓜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長,可以說是插上理想的翅膀在黃瓜科研領域任意遨游了。 回憶起當年成立天津黃瓜研究所的事情,該所老同志高象昶先生說:那時要成立黃瓜研究所這樣的事業單位并不符合有關政策規定,適逢1985年3月中央發布了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趁此機遇,侯鋒院士5月就申請成立全國第一個經濟上自立的研究所,用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收擔負科技和行政上的一切開支,經濟上全部自收自支。當時的市領導同志劉晉峰和市科委主任都很支持,因此建所基本上沒有阻力。可說實話,當時不是沒有任何風險,今后所里這些人要靠經濟收益來吃飯了,記得當時我們還背了大約30萬元的債務,但我們一年之內就實現開門紅,不僅還清了債務,還盈利了…… 幾十年來,侯鋒院士在黃瓜科研領域取得的成績和獲得的榮譽真是難以計數。如今,侯老已經年屆八旬,退休多年,但他創建的天津黃瓜研究所(現為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仍然在健步前行。 現任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所長杜勝利也是一位研究黃瓜的專家,記者日前走進他的辦公室見到了剛剛從黃瓜繁育基地田間回來的杜勝利:風塵仆仆,從形象上看杜所長很難找出與“研究員”、“博士”、“領導”有什么聯系。他不無歉意地對記者說,他現在正在忙著田間試驗,不能很好接待。這間辦公室內堆滿了用于科研的各種器物,辦公桌前的報架上沒有報紙,擺滿了《中國蔬菜》、《園藝學報》、《遺傳學報》、《中國瓜菜》等多種刊物。與杜所長一墻之隔的就是黃瓜細胞工程試驗室和分子育種試驗室,記者第一次見到了通過黃瓜未受精子房離體培養獲得嫩芽。 據杜勝利介紹,多年來,天津黃瓜科研工作一直全國領先,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保持100%,該所在山東、江蘇、河南等省建立的繁種基地就有3000多畝。他們已經實現了產業化,科研、生產、銷售一條龍,如今這個僅有幾十名員工的研究所,年創利潤達到1000多萬元。培育的黃瓜良種已覆蓋全國黃瓜露地栽培面積的80%,年創社會經濟效益約8億元。記者日前向河北省武邑縣農業局了解情況,據該局黃天軍先生介紹,幾年前,該縣北王鎮村的李海群開始用天津黃瓜種,由于效果好,一村人馬上都開始栽種,至第三年,全縣90%以上的菜農都種上了天津黃瓜。突出的是該縣審坡鎮黑林村的栗建河,去年一畝黃瓜收入高達53000元。當地種植天津黃瓜的菜農,一般的平均每畝也要收入30000元,天津黃瓜真可以稱“王”了! 記者又來到本市武清區大孟莊鄉。雖然已是晚秋季節,但這里的黃瓜大棚仍然春意融融,棚內的黃瓜秧生機勃勃,掛滿瓜條,一片新綠。該鄉亭上村村民刁振東對記者說:“我弄(種)黃瓜20多年了,‘春二’、‘春三’都弄過,過去我一棚(1畝地)只收入1萬左右,收入不高,種的也不多,現在我種天津的‘津優35’,今年我一棚賺了三萬一。經濟收入多了,生活好了,我家現在有5間正房,4間廂房,彩電、冰箱、暖氣、太陽能,樣樣齊備……” 寫到這里,記者猛然想起侯鋒院士經歷的一件往事,當年侯鋒在山東省寧陽縣建立了繁種基地,使當地農民普遍受益,時任寧陽縣縣長的張慶建說,縣里農民紛紛向縣委、縣政府建議,給侯鋒所長樹碑立傳! 天津人的科學研究給菜農帶來了大實惠,天津黃瓜給菜農帶來大實惠,希望天津黃瓜,惠及天下,百代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