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08-11-24 09:49 | 作者:陳俊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
眼下在廣西水稻主產區玉林市,農民忙著收割晚稻,搶抓時間種植冬季馬鈴薯。 玉州區茂林鎮泉東村農民王祥貴高興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冬季種的時候,種了3畝馬鈴薯,每畝產量2000公斤以上,今年早造、晚造我種的是超級稻,每畝的產量也超過600公斤,這樣我一年三造種出的糧食超過了3噸,比農業專家估算的還高。 廣西玉林是一直都實行雙季稻種植模式。從2007年冬開始,當地在全國率先利用農田實行馬鈴薯、水稻免耕輪番種植,推行一年三熟三免耕技術項目。農民種植水稻、馬鈴薯都不翻耕農田,直接拋下糧種,同時實施冬季馬鈴薯一次性施肥、稻草覆蓋、秸稈還田、超級稻無盤培育秧苗等技術,糧食生產取得新突破。經過專家測產驗收,早稻、晚稻加上冬季馬鈴薯,一畝產量超過3噸。 玉林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陳耀福說,晚稻的產量已經出來,結合今年春收馬鈴薯,早稻的產量。今年玉林市實施一年三熟三免耕的水田有19.2萬畝,年平均畝產都在3002公斤,其中馬鈴薯1932公斤,早稻和晚稻1070公斤。 一年三熟三免耕的種植技術,最終形成一個生態栽培模式,既讓早稻不受早春的冷害,晚稻也能避過寒露風,農民種糧實現增產又增收,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廣西農業廳廳長張明沛說,一年三熟三免耕是玉林的創造。發揮了很好的效益。對于我們農民來講,增收了,對社會來講,做出了貢獻,對于我們整個經濟來講,是很大的突破。所以我們要大力推廣這種好辦法,特別是抓超級稻的推廣,抓生態免耕技術的栽培,特別是冬季免耕馬鈴薯的栽培。對我們糧食的安全,對我們農民的增收,對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這就是正真的科學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