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種業對外開放的言論中,有一種主導意見反對跨國種業進入,即所謂保護“民族種業”。認為跨國公司有雄厚的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而資金分散、規模很小的中國種業難以抗衡。種子是一種特殊商品,不能完全市場化。“狼來了”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語言,特別是國際政治風云變幻莫測,決不能讓外企進入中國種子市場。因此要采取措施保護“民族種業”,拒外資外企于國門之外,防止跨國公司控制中國種業乃至危及“糧食安全”。
《農民日報》種業論壇曾發表一篇短文,題目叫“中國種業你愿意改姓嗎?”文章說:WTO叩開了中國大門,如果不采取保護措施,后果不堪設想。跨國種業公司已經做好進入中國的準備,中國種業要謹防改“姓”之危,嚴防“洋”時代的到來。中國有句俗話叫“再窮也不能改姓”。
農業一直是中國吸收外商投資的鼓勵領域。1995年,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制定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把糧、棉、油、糖、果樹、蔬菜、花卉、牧草、林木等優良新品種列為鼓勵外商投資企業。1997年中國政府對種業外商投資政策進行調整,農業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設立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企業審批和登記管理的規定》,即把糧、棉、油3類種子由鼓勵類改為限制乙類,規定外商投資必須由中方控股或居主導地位。據官方資料,從1995年至2008年,約有100多家左右外國獨資公司或合資公司在中國注冊登記,主要營銷蔬菜、果樹、花卉種子或種苗,而糧食作物及棉花種子極少。雖然中國已成為國際種業投資的熱點地區,但跨國種業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仍然受到政策限制。
政府關起門來保護“民族種業”十幾年了,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很長一段時間,農業部門聲稱要采取優惠政策發展壯大“民族種業”,關起門來練好“內功”,然后再與跨國種業公司較量。例如建設“種子工程”,扶持“百強企業”,組建“航空母艇”,實施“百團大戰”等等,農業部2003年在《種業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宏偉目標:“培育形成5個左右年經營額超過1億美元的農作物種子企業,種子出口貿易地位由現在的排名第16位躋身前十強的目標,進一步確定了大企業、大集團在種業中的主體地位”。但基本上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模式和做法,加強行政干預和地方保護,拒外資外企于國門之外。
農業部門的口號一次比一次響,金錢和物質投入一次比一次多。效果如何呢?
農業部執行上述“項目”,如同中國盛行的其他“口號農業”一樣,鼓噪一時,曇花一現,無非是申請一個項目,獲取一筆資金,上下一番“折騰”,總結一項政績,看不出哪些地方真正發展壯大種子企業,也沒有建立種業良性體制和機制。全國和省級擁有龐大的種業機構和管理人員,現行的品種審定制度加強了部門壟斷和地方保護。說得更確切一些,是以保護“民族種業”為口實保護了部門的權力和利益。例如建設“種子工程”、“良種補貼”等項目,明顯地具有濃重的計劃經濟色彩,采取雙重身份,既是資源的分配者,又是資源的占有者,實際上是部門意志和利益的體現,亦或成為貪污索賄之源。很難說清楚投入那么多資金對保護民族種業起到了什么作用。
保護“民族種業”是一個十分煽情的字眼,而且極易歸屬于意識形態,習慣用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去評價社會,是姓“資”或是姓“社”,是屬“中”或是屬“洋”,“再窮也不能改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全球經濟在競爭,在融通,閉關自守保護了什么?保護的是落后制度、保守思想和陳舊理念,抵制的是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一個人不與人交往,就幾乎不能生存;一個國家閉關自守,就永遠不會繁榮昌盛。任何一個國家的種業定位都離不開全球經濟大環境和大格局,難道還有獨立于世界之外純粹意義的“民族種業”嗎?
保護“民族種業”是一個偽命題。長期閉關鎖國、運動連連的“老大古國”,究竟有哪幾家稱得上是真正的現代種業?農業部門所保護的仍然是那些被稱為“縣長的小金庫、局長的財務部”政企不分的國有種子公司,是封閉落后、壟斷經營的“堡壘”,根本談不上是保護民族種業也談不上是振興民族種業,更遑論所謂保護“糧食安全”了。
有一種論點承認:“跨國種業公司投資中國種業,在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提高育種水平和種子質量的同時,也在控制中國種子市場,控制中國糧食”。這似乎是一廂情愿的道理,哪有不讓開公司做生意的投資人賺錢的呢?至于虛擬所謂的“危及糧食安全”,如果擔心真正像有人宣傳的那樣打起來了“國際大戰”,一紙命令把它收歸國有就是了。
跨國種業公司進入中國并不是中國第一“憂慮”,重要的是政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官員應該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從宏觀高度制定種業發展戰略和提高種業管理水平,增強中國種業的市場競爭力;還應制定寬松的產業政策,更好地利用外資和技術。控制與反控制的能力反映了種子企業自身的理念、管理和競爭力,也反映政府的戰略與技能。中國種業要生存要發展,要進入世界經濟的主流,就必須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同跨國種業公司打交道,盡快成為全球種業體系中的一位成員。
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資本流動加速,資金彼此滲透,種質相互交流,僅僅是為一個國家服務的種子產業將不復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起大門來發展種業,中國的農業將永遠落后于世界。無論是政府官員、企業家還是科研人員,大部分人都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主張開放國門,與跨國公司合作發展中國種業,這樣的呼聲愈來愈高。
中國種業需要國外資本和外企先進管理理念,跨國公司也需要中國的市場和資源。中國種業正在逐漸和世界形成一個共同體,融入國際化產業鏈條,讓中國種子市場成為世界種子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不僅有助于中國種業的快速發展,也會有效地提高中國的農作物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