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經濟日報 作者:張俊琴 劉潔 徐海華
“今年,我家的3畝半地大蔥收了1.75萬公斤,純收入1.6萬元。上茬豌豆每畝能有500公斤的產量,按每斤2塊5算,一畝凈賺2000塊錢沒問題。這樣一算,每畝純收入能有6000多塊錢吶!”日前,盧龍縣蛤泊鄉嵩地村農民李海軍算完這筆“秋后賬”,不禁喜上眉梢。在嵩地村,像李海軍這樣靠栽種豌豆大蔥兩茬作物發財的農民有60多戶。
蛤泊鄉嵩地村種植大蔥有1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蛤泊鄉針對嵩地村經濟作物種植特點,把大蔥作為該村特色種植產業加以扶持和引導,采取上茬豌豆下茬大蔥的種植模式。眼下,嵩地村大蔥已從小面積種植、自給自足,邁向面對市場大面積種植,今年大蔥種植面積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1/4以上。120多畝豌豆大蔥給村民帶來了人均4000多元的收入,大蔥總產量達到60多萬公斤,僅此一項就可為村民增加收入近50萬元。大蔥種植已成為該村農民增收的一大法寶。
據村黨支部書記范明新介紹,近幾年為促進種植結構的調整,村里先后投資20多萬元打深井、鋪管道,完善的水利設施提高了村民種植大蔥的積極性。村委會又從天津等地購進優質蔥種,目前全村種植大蔥的農戶已達到80%,明年還將擴大種植規模。談到今后的發展,范明新說:“農業信息網上發布的出售信息已經讓我們的大蔥遠銷到山東等地,銷售不成問題。明年規模擴大后村里再成立大蔥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讓嵩地大蔥走專業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路子,真正讓大蔥甜進農民心窩子。”













